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宝鸡—— 绿色聚人气 生态促发展

来源:《 人民日报 》( 2009年5月6日 13 版) 时间:2009-05-12 00:00:00

字号

近年来,宝鸡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绿色宝鸡为抓手,在生态脆弱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为西部城市开发提供了新借鉴。

从2005年起,全市营造绿色林带1万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78%。宝鸡人不仅收获了一片水面、两条林带、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环境,还探索了一条超前谋划、规划先行、上下联动、城乡统筹、持之以恒的绿化模式。

政府带头,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生态建设

宝鸡市相继摘取了国家卫生城市、环境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等金字招牌,创建“绿色宝鸡”活动成为历届领导班子的共同追求。

持续不断的创建活动,使全市人民对绿色的认识水平一步步升华,造林植绿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宝鸡城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多的地方林多起来,楼高的地方树长起来,缺水的地方绿了起来。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乔木为主、城乡一体、接近自然,绿色成了宝鸡鲜明的符号,成为城乡面貌的显著特色。

转变作风,靠体制机制把绿色理念落到实处

宝鸡地处西部,境内河流纵横,群山起伏,沟壑很多,许多地方黄土裸露,水土流失。在这样复杂的地势地貌中创建森林城市,没有持之以恒抓绿化的顽强作风将一事无成,没有想干大事、争创一流业绩的勇气和胆识更是难成大业。

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主任(组长)的绿化委员会和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区镇乡村逐级成立专门机构,在北坡南山成立了专门的绿化建设管理机构,保证了上下齐心、事有人干、树有人栽、林有人管。出台了市级领导包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制度,所有市级领导每人都有一块绿化“责任田”。多年来,市级领导定期深入包抓片区检查进度,协调解决地权、资金等有关难题。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绿色宝鸡专项资金2000万元,县区也将创建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对种树和种粮一样给予补贴。近几年,采取“工程项目靠一些、社会力量筹一些、投工投劳补一些”的办法,全市累计投入绿色宝鸡建设资金达到20亿元。同时,宝鸡市还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按照林权、地权利益到户的原则,采取置换、租赁、承包等办法,用利益机制推动造林绿化。

和谐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造林就是造福、增绿就是增收。”在这场创建“绿色”的革命中,宝鸡市坚持将乡村绿化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实施退耕还林、发展舍饲圈养结合起来;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森林旅游,培育绿色产业结合起来,在全市培育一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产业基地。

绿色聚集人气、绿色带来商机、绿色促进发展。印度瑞莱斯公司在宝鸡石油钢管公司考察时,被企业园林式环境深深震撼,当即签订了5.5亿美元的订单,创造了宝鸡外贸出口最大订单的新纪录。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林业增收、农民增收,目前农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

宝鸡市还把创建森林城市与重点项目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唱响科学发展新乐章。全市建成了省苗木繁育中心乡土树种苗木基地、212省道两侧、千河两岸等一批成片景观林带。法门寺景区建设、宝天高速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与环境绿化同步进行,带动了全市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

绿色已成为宝鸡的生态文明符号,也必将引领宝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 刘 斌)        (编辑: 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