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西北大地,乍暖还寒。黄色的山峦绵延起伏,风起处尘土飞扬。一位清瘦的老人和职工顶着风沙挥锹植树……带头植树的老人名叫王有德,他就是每年以3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创造治沙奇迹的“全国治沙英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今年3月,白芨滩管理局拿下了一块“难啃的骨头”——雁脂山绿化工程,绿化面积4000亩。这是今年灵武市第一个启动的绿化工程,也是连接灵武与宁夏“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绿色生命线。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先后有4家单位承揽过这里的绿化任务,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正是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时刻,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王有德说,同时开展的还有7项绿化工程和13项常规治沙造林工程,“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工程落了后。”
其实,王有德与沙漠的抗争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
王有德1954年出生于宁夏灵武市一个回族家庭。1985年,王有德调任宁夏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粗放管理和陈旧观念,林场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几百元,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
“要使林场彻底摆脱困境,必须从管理上动手术!”他力排众议在林场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当年,全场完成造林5093亩,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白芨滩林场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转。
“一位年近六旬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步行八九公里,往来于各个绿化点之间,口袋里一直揣着剪子,可以随时修剪树枝;包里装着锯子、卡尺、手电筒,方便晚上装卸苗木;车上总是放着衣服、铁锹和干粮,饿了就将就吃一口,困了,就凑合睡一宿。”白芨滩管理局副局长魏蒙说。
“爱场如家、爱林如命。”王有德这样诠释白芨滩精神。寒冬腊月,他带领职工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沙丘上扎草方格;春天为了多植柠条、花棒、沙柳,他们吃在沙区,睡在野外;风沙不停地摧毁辛苦栽下的树苗,他们就不停地补种,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流沙牢牢锁住……
2007年4月,王有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治沙人。2009年,王有德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昔日黄沙满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林场,如今已是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些外援林业科研项目纷纷落户,白芨滩被国内外治沙专家誉为世界综合治理沙漠的杰出典范。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林场还开发沙地果园、建立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发展养殖业、兴建设施温棚,2010年,白芨滩管理局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3万元,比上年增长2960元,大多数职工都住上了漂亮的小楼房。
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和职工们共完成治沙造林48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百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基地,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1亿多元。315名职工建设和管护着148万亩自然保护区,以每年治沙造林3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王有德说:“有两种工作不能推脱:一种是必须做的;一种是自己喜欢做的。防沙治沙,既是我喜欢做的,又是我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