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电商、云南花卉种植企业及沪花拾者负责人共聚云南,针对“花卉+互联网”话题,围绕机遇、云南花卉品牌升级与推广及云南花卉园区建设进行了讨论,对花卉生产与终端消费提出了建议与参考方案,或将为云南花卉生产与鲜花品质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李钦
(云南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花卉消费其实刚刚开始。”李钦就“花卉+互联网”话题开门见山地说。他表示,首先我国花卉电商发展速度远胜于欧洲地区。鲜花作为朝阳产业,京东、阿里巴巴等诸多平台均对其看好,终端客户对花卉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同时,国内花卉消费属性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礼品属性转向自主消费属性,这也正是花卉电商兴起后带来的最直观改变。可以说,花卉电商打开了终端消费市场的新大门。
云南作为国内鲜切花主产地,代表着我国鲜切花的技术水准,但是目前所有的花卉标准皆是基于B2B模式来执行的,针对终端消费市场的标准现在仍然是一片空白。李钦表示,B2B与B2C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和层级,它们在宣传上有着本质区别。批发商、花店等从业者更加重视花卉品质、开放度等技术问题,而大众则更关注花卉瓶插期,这是最直观的体验与判断。因此,建立规范合理的花卉标准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环保标准也有待确立。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无论是设施设备建设还是生物防治,均能有效提升生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从而实现花卉生产的正循环。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促进未来花卉生产的必要手段。
张肇鹏
(弥勒品元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
品控,是一个从原料把控、生产加工、产品制成、成品检测及入库,以及售后质量跟踪解决的全过程,包括完整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链。但是,我们花卉种植层面的品控是十分不稳定的,最明显的就是农户的种植品质远胜于企业。因此,提升品控管理是提升云南花卉品质的重要环节。
另外,种植端生产讲究专业化,而终端市场却有着多元化需求,这是单一种植户或种植企业难以满足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花卉生产中,建设花卉园区是解决花卉需求多元化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整合行业资源,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实现前端生产对终端市场的有效辐射。
段金辉
(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
“物流是鲜花产业的痛点!”段金辉开门见山地抛出观点。云南鲜花面向全国市场开放,对物流运输依赖甚多,2017年春节期间,物流方面宣布全面停工后,云南云秀花卉生产基地的10万枝鲜花未能及时送出。同时,传统的大批量、大货箱的发货方式对于花卉品质并无帮助,甚至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反复搬运,花卉品质送达终端市场时已经大打折扣。对此,段金辉提出,未来的鲜花运输应当向小箱运输转变,并进行套袋处理,进而提升鲜花的整体品质。
王志坚
(云南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鲜花产品的属性与其他生活产品有着本质区别,它处于精神消费层面,因此花卉消费的定位不能以单体需求为参考。花卉需求众口难调,因而构建花卉奢饰品的构架是未来花卉消费的新方向。
王志坚表示,花卉成本控制,尤其是生产前端的成本控制力度相对有限,传统的人力密集型生产将逐渐被淘汰,先进设施设备建设、数据化和机械化生产是未来花卉生产的必然之路,也是长远发展的新起点。在互联网时代,成本控制将不再依靠企业单打独斗,而是从各个环节进行调配,从而实现花卉整体品质和利润的提升。此外,互联网成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渠道,使得部分种植商的服务和效率得以提升,并摆脱了传统销售模式中差额盈利的方式,更多地依靠网络的便捷与高效,提升花卉生产效率,带动产品销售总额。
对于未来花卉生产方向,王志坚认为,全产业的标准化建立将直接提升花卉品质与瓶插期。其中,采后处理是关键,但前期投入巨大也成为种植户与种植企业的“心病”,这需要政府的推动和组织,从而实现行业规范化生产。同时,建立行业合作平台,为物流、冷链等企业提供对接窗口,从而推动鲜花生产、物流配送、花卉品质等多个层面的大跨步提升。
张健
(昆明先科航空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6年,云南地区花卉航空运输总量13万吨,占整体航空物流运输量的30%,比上年同期增长13.2%,汽车运输总量大约4万吨,依赖快递、中国邮政等相关途径运输的花卉量约8000吨。其中,云南鲜切花及种苗出口量为3100万吨,相比去年下滑1.3%,占出港物资总量的67%。
张健在座谈伊始就抛出这样一组数据,他认为,花卉包装升级是鲜花物流运输环节不可回避且亟需解决的痛点。10公斤乃至更大规格运输是当下花卉物流的常见现象,看似节约了物流成本,但实际上对花卉品质影响很大。“现行的花卉包装还是10年前的概念,对于现今的发展速度来说是严重滞后的。”张健认为,花卉包装设计应当是工业化设计,从尺寸规格到实际应用,从材料选择到抛摔测试都需要经过反复测验,然而,从业者鲜少有人尝试,因此物流行业标准也有待提升。
邹小锋
(上海爱尚鲜花总经理)
经过多年摸索和市场反馈,爱尚鲜花对于前端生产和消费市场均有所了解。目前来看,从生产端到终端市场,各个环节的发票意识都相对薄弱,行业规范化操作还有待提升。同时,鲜花产业受制于物流,花卉电商的成本日渐提升,其中物流成本占总额的10%。因此,邹小峰认为,种植、采购、制作、物流是花卉产业链的必要环节,行业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全勤参与,而不只是依赖于企业或是某个环节的改变。
张宇
(Flower Plus总经理)
花卉电商一举打开大众消费市场,并一路高歌猛进,势头火爆,但Flower Plus的用户调查问卷却显示,在体验过包月花束后,15%的客户群体开始向实体店购买鲜花,这源于大众对个性化、订制化鲜花产品的需求,而这也成为实体花店业者的新契机。
鲜花价格浮动始终备受终端市场关注。随着花卉电商的兴起,电商采购量日趋扩大,花店采购也相对提升,但鲜花生产量却有限,这必然导致花卉价格大幅提升,这是花卉电商从终端销售向前端生产靠拢的原因。其中,一种是自主种植控制成本,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另一种则是与生产基地密切合作,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保证花卉的足量供应。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花卉种植有待升级,包括种植技能和设施设备建设,否则高品质花卉产量难以上升,也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余惟惟
(花点时间总经理)
“鲜花不再只是礼品或商品属性,而是用户的自我体验。”余惟惟介绍,从2015年上线至今,花点时间已拥有200万用户,其中20岁至45岁的女性是主要用户群。在用户订单量方面,2016年可谓是迅猛上升的一年,较2015年时增长百倍。
面对大众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余惟惟认为,市场需求与前端生产的不平衡将使大众消费满意度下滑,花卉销售也会受到影响。首先,终端市场用户对鲜花品质的要求逐渐提升,而生产端的高品质花卉数量较少,目前尚不足花卉产量的10%,暴露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这意味着云南鲜切花生产的稳定性有待提升。其次,国内花卉价格波动性较大。目前,鲜花销售仍以传统批发商的方式为主,以节日用花为种植节点,对自然气候依赖较大,这使得鲜花生产具有不可控因素,若遇到重要节日或极端天气,很容易出现花卉脱节现象,导致价格飙升。此外,求新猎奇心理使得终端市场对新品种的期待值和购买力上升,但前端新品种的研发速度尚难满足市场要求。当然,不可回避的是鲜花种植的过程需要经过引种、试种、调配等诸多环节,所需时日较多,若想满足市场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除了提升种植技能以外,前、后端的有效沟通颇为重要,它将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生产端与市场端的供需平衡。
徐嘉谊
(上海我享花坊总经理)
较早时候,花店业者采购花材的方式大多以当地市场或批发商为主,如今越来越多地向生产端靠拢,一部分选择产地批发商直接供货,另一部分以线上采购为主体,从PC端、移动端来完成花材选购工作。
“花卉+互联网”模式下,将会从两个方面提升产业链的发展。一方面是对单品花材价格的推动,这主要源自终端市场对个别花材的大宗集中采购,从而一举提升花材销售价格。另一方面,终端市场对新品种的期待与热情更胜于生产端,也更具推广积极性。徐嘉谊表示,花店并非只是单纯的花店,对于产业链而言,它更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推广窗口,有利于新品花卉尽快打开市场局面,获得最及时的市场反馈。对于种植企业和农户而言,也可以直接掌握终端市场需求,从而进行下一步花卉种植的比例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