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我们该如何种树

来源: 时间:2009-05-02 00:00:00

字号

按树木特性选用树种
如果使用在苗圃培育的栎类等深根耐阴型树种的苗木造林,难点是需要保持苗木较长的根系和用深坑造林,因为这类树木植树后是先长根后长叶的。如果长根深坑没到位,在植树后的1年~2年内苗木不会有太好的生长势头。另一方面,大部分长寿命树种都有早期在上层遮阴的环境下生长较好的特征,因为它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竞争生长能力,如果用于灌丛或林间补植造林是很好的选择,而用于在完全开阔的荒山绿化造林,效果就不一定好了。有些树种在全光下生长速度和质量反而下降了。这种现象在北方地区较为明显,而热带和亚热带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在林下有竞争生长能力的树种,在开阔地植树后的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更好。这是对树木发生和演替阶段的时机和相对竞争力的理解和应用问题,主要体现为树木对光、水、肥等三个生长要素的竞争能力。我们按其竞争特性可把树种划分为典型先锋树种、长寿命先锋种、机会树种、亚顶级树种、顶级树种5个类型。植树造林的基本原则是后边的树种可以补植或保留在前边树种的林下,但不能反过来设计和操作。曾经看到把侧柏补植到已经生长了臭椿林的地中,由于侧柏是典型的全光生长树种,而臭椿是典型的机会生长树种,植树第三年后侧柏就普遍表现出生长不良并有部分枯死,因为这种植树造林组合,侧柏惨遭淘汰的命运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植树要满足“多功能”的目标
通过植树造林我们想得到什么呢?从根本上看我们应该是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活动来扩大绿色,保持我们生存空间对生命支持功能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树木和森林功能多样性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森林的“供给功能”,是指人类从森林中获得各种产品(如食物、燃料、纤维、饮用水等)的直接需求,“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树木和森林自然生长进程而获得的直接支持效益(如维持空气质量、降雨调节、水源保持、缓冲灾害、疾病控制等),“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树木和森林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景观美化、大脑思考、消遣娱乐等)而获得的非物质的服务效益,“支持功能”,是指树木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作用(如能量吸收、制造氧气、形成土壤等),以及支撑其他服务功能并从生存环境得到的支持效益。
所以,我们的植树造林活动应该尽可能满足“多功能”的目标,比如在北京地区,条件可能时,把松树、白蜡、椿树、栓皮栎等树种按一定格局配置种植,就可能达到春夏有花开、秋季有彩叶和果实、冬天有绿色和落叶的多重效果。
最后是“可持续性”。树木和森林功能的可持续性是对植树造林活动显而易见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就不容易了。这里我们可以用“近自然性”和“稳定性”来表示与“可持续性”非常相近但又更容易理解和实现的目标。
植树要注意“近自然性”
植树造林的“近自然性”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满足植树造林的生物合理性要点,包括不止是种植我们人类需要的树木,还要种植对于鸟类、动物等其他地球生灵生存所需要的树木等,比如种植能为它们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的树木,因为它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的保障是互为因果的。近自然性还包括了尽可能利用自然自动力量的要点,如果在种植我们带去的那株苗木的过程中,伐去了另一株也许是由鸟儿带来种子并已经在此生根生长的苗木,显然是一件不划算的事,关键是我们要改变观念。树木和森林不止是可以通过植树来恢复,而通过识别和保护由自然机制形成的苗木也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所以“识别和保护”就成为我们理解自然并与自然合作的一种方式,这是否也应该成为植树造林活动的一个内容?
稳定性目标的一种假设是,如果我们种植的树木包括了当地环境条件下能够自然生长和更新的耐阴长寿命树种成分,未来的森林就会更有能力抗拒各种物理、生物和人为的干扰因素而保持结构长期稳定,其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就将达到在这个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满意水平。这个假设的合理性已经逐步被许多林业试验所证明。

作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陆元昌 编辑: 张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