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时尚的产业,人们称之为常青产业。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资源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发展潜力大,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多种功能。应对国际金融风波,扩大内需保增长,应当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一、中国是一个林业产业大国,在世界林业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之后,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国造林事业长足发展,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干鲜果、竹藤花卉、森林旅游发展迅速。各省涌现出一批基地建设、品牌营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好成绩的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林业产业大县林业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1/3,有的达到50%以上。我国林业产业正朝着原料基地化、产品品牌化、企业国际化方向发展。2008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3万亿元,同比增长6.08%,木材总消耗3.8亿立方米,木材进出口贸易额600多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
二、化解全球两大危机迫切需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的多功能性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不断显示其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亟待发展林业产业。一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对我国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大量的农民工下岗返乡。“城里下岗、山上就业”,广大的林业用地、广阔的林产品市场为吸纳下岗返乡农民工创造了条件。按照五十亩地安排一个劳动力,我国林地至少可以吸纳劳动力5000万人。二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专家认为,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发展林业产业,保障和促进生态建设,增加森林、湿地资源,无论是应对金融风波,还是应对生态危机,都十分重要和紧迫。
三、社会对林业的刚性需求增长应当不断转化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林产品进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国内市场出现下滑。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资源不断下降,我国资源稀缺,受自然力和社会力双重制约的森林资源,将长期供不应求。作为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林产品消费将长期呈现刚性增长。2002年至2007年,年均木材消费增长15.84 %,年均林产品进口贸易额增长19.2 %,木材总消耗近50%靠进口。如果说扩大内需是国家应对金融风波的重要措施,而林产品内需供不应求,是我国林产品发展所具有的战略优势,应当转化为林业产业长期发展的拉动力。与此同时,人们还需要森林资源承担提供生态产品的功能。因此,无论是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是提高生态承载力,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拉动力。
四、充分挖掘林业产业发展巨大潜力为扩内需保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这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应当乘势而上,按照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好42亿多亩现有林地、8亿多亩可利用沙地、近6亿亩湿地、8000多种木本植物、24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3万多种野生植物等土地和物种资源,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广阔、农村劳力充分、社会资本充裕的有利条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林业基础建设,调整完善林业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金融危机对林业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增收、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争取林业投资和优惠政策,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应有贡献。
五、发展林业产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兴林富民。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兴林富民是林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为根本。从认识上、实践上解决依靠谁发展林业的问题。发展林业的主战场在农村,是否真正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林业经营主体,应当成为检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兴林富民是我们党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林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我国人多地少,人口问题特别是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我国安民心稳天下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山区面积占69%、沙区面积占18%,40多亿亩林地和上10亿亩可利用的沙地、湿地,是我国亿万农民生存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发展林业是山区沙区农民利用土地资源为社会带来多种物质财富,实现就业增收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子。能不能让农民通过发展林业,为农民带来经济利益,为国家带来物质财富,同时也为国家带来生态效益,是检验国家土地政策,特别是林业发展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志。只有兴林,不断增加森林资源,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才能发挥林业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务林人致富;只有富民,让务林人在林业建设中分享到林业发展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促进林业科学发展,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六、现代林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林业产业,要按照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处理好相关关系。一是要把转变观念作为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基础性工作来认真对待。要树立市场观念,彻底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树立现代林业观念,不断用新技术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生态建设。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才能带来林业产业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辩证把握生态和产业的关系。只有搞好生态建设,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保障生态建设。(下转B3版)
作者: 张蕾 编辑: 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