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经过复壮恢复活力
上周,昆明市昙华寺公园对园内400年树龄的优昙古树进行大规模抢救性保护工作,受到市民广泛关注。记者从昆明市园林科研所了解到,近年来,昆明市园林科研所与多家单位携手,通过把脉问诊摸索出一套适合昆明古树复壮的“保健药方”,在一系列抢救措施下,很多古树枯木逢春,恢复了活力。
复壮保护迫在眉睫
古树名木经过了成百上千年地理和人文环境的演变,是自然和人类活动之后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被称为“绿色文物”,也是人类历史和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在昆明市区,不乏古树名木的身影,这些活化石为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春城花都增添了厚重的景观文化底蕴。
根据我市颁布实施的《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界定的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或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古树后续资源,则指树龄在50年以上、胸径50厘米以上的树木。随着昆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展,以及古树调查工作的不断展开,根据2017年开展的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普查统计,昆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数量从1996年的119株,增加到古树名木5217株、后续资源2901株。
“放眼昆明市区,最为着名的古树有金殿名胜区油杉古树群,黑龙潭公园内的唐梅、宋柏、元杉、明茶等四异木,昙华寺的优昙树等。不同的古树对环境的需求多种多样,但周边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同时在历史变迁中管理养护也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昆明市园林科研所高级工程师何瀚介绍,为了保护这些古树,园林科研部门和各家单位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昆明古树复壮的“保健方案”。
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活古董”,科研人员根据反复试验得出的成果,针对昆明市需要复壮的古树量身定制了“保健方案”,利用修枝、病虫害防治、做环形复壮沟、做放射状复壮沟、设置通气井、有机覆盖和后期施用生长促进剂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这些古树“返老还童”。
“古树因上百年来生长在同个地方,地下土壤矿物质营养已吸收得差不多,且现代地面硬质铺装导致透水、透气差,让古树生长空间和营养难免局限。”何瀚介绍,为给古树补充营养,并确保植物根系更好地“唿吸”,在复壮工作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就是做复壮沟,“所谓复壮沟,是沿着植株垂直投影范围边缘,开挖一个深1.5米、宽0.8米的环形沟,然后清除腐根并用生长促进剂对根部进行处理,并对复壮沟内的土壤用复壮基质进行更换,再加入麻栎树枝、腐殖土等层层铺垫,以此改良土壤;复壮沟内还将设置通气井,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也利于今后的施肥和观测。”
根据不同的树种特性,工人们在实施此套方案时,将根据树种特性、复壮季节等进行适当方案调整。且因古树地下根系盘错交织,为力保不伤及根系,整个过程中工人们必须小心、谨慎,用近乎“考古”的严苛方式和态度,来完成此项工作。对于开挖复壮沟暴露出来的部分根系,工人们也用特殊材料湿润后包裹覆盖,防止烈日侵蚀到根系。
枯木逢春长势良好
何瀚介绍,昙华寺公园优昙树的复壮保护工作预计将在80天内完成。此后一年间,技术人员还将密切关注古树的生长恢复情况。除了昙华寺公园正在进行的优昙树复壮工作,近年来,昆明市还完成了黑龙潭公园内宋柏、明茶的复壮,为宋柏安装了避雷针,为昆明动物园的6株古紫藤进行了复壮。此外,还完成了筇竹寺2株山玉兰古树、宜良八街桂花古树、嵩明黄龙山两株晋代古柏、昆明理工大学2株银杏古树、云南师范大学2株侧柏古树的复壮工作。
经过复壮后,这些古树都逐渐恢复生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黑龙潭公园龙泉观内,宋柏经过复壮后,3年来,整体长势有所恢复,前几年出现的枯枝、跳枝死亡现象如今很少甚至没有再出现。和旁边树龄相对短、没有做过复壮的柏树类植物相比,宋柏在树势、植物叶片及生长的精神状态上均比前几年有大幅提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如今宋柏的枝叶比较油绿,没有做过复壮的同类植物枝叶偏灰绿。”黑龙潭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在昆明动物园,不仅有闻名国内外的圆通樱潮和动物资源,园内的古树也较多。其中位于公园正门入口左侧的接引殿附近,6株古紫藤已有上百年历史。看着如今枝繁叶茂的景色,很难想象这6株古紫藤曾经是濒死状态。“2014年前后,我们对这6株古紫藤进行复壮,经过复壮以后,当年3月这些古紫藤开始萌发,因为是藤本植物,复壮半年后效果就十分明显,如今年年花开繁盛。”何瀚表示。
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工作将会一直持续。同时专家也唿吁,市民应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意识,共同呵护这些古树老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