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人物 >  正文

习近平最关心的女红军——王定国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19-09-11 10:22:08

字号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习近平亲切地握紧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妈妈的手!这位已经104岁的老妈妈就是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终身名誉会长——王定国。她以百岁的壮丽人生,见证大国的崛起,并为伟大的时代讴歌!


1490170490073086651.jpg

习近平握紧王定国的手


1490170499128082024.jpg

王定国出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


1490170516905015212.jpg

习近平牵着王定国的手参加在京老同志新春茶话会


百岁女红军王定国:一支红梅向阳开


  2016年,王定国104岁,见到她是在初秋。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客厅。王定国侧对着窗坐在麻将桌前,左手扶牌,右手取牌,把麻将在手里反复磨搓。“这是她自创的保持精力和记忆力的训练方法,”王定国的小儿子谢亚旭在一旁解释,“母亲的晚年生活很充实,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眼前的王定国已无照片中记录的青壮年时为民主自由呐喊、为革命事业奉献的锋芒与锐气,显得安静而淡然。


这是一位历经百年岁月洗礼仍初心不改的老人,只有现今正常发育的四年级孩子的身高,浑身却散发出强大的气场,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震慑着你,吸引着你,使你忍不住靠近,探寻。


  王定国独自摸牌累了会示意你坐她近些。她宁愿和你一起不说什么,也不做什么,只是望向窗外,细细品味当下的阳光,看窗外的人间烟火,像是感受岁月静好。


峥嵘岁月的女红军


  王定国戎马半生的长征途中,很多细节已经湮灭于历史,无从考究。然而,在我们与和她亲密的人接触之后,一些事情变得清晰可见:


  王定国1913年2月4日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华乡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无田无房。妹妹活活饿死。父亲病死后,家里卖了三岁半的弟弟换钱买回棺材木板。15被卖作童养媳,20岁加入红军并入党,22岁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24岁被敌人关押做俘虏,25岁与“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结为革命伴侣……离休后“长征”脚步不停,70多岁推动长城保护,80多岁关注防风固沙,年近百岁还参与植树造林……


  媒体报道中描述“王定国的长征是咬着牙走完的”: 过雪山时,晚上睡着了,人多被子少,盖不着,脚冻僵了。


  “一摸,就断了,冻掉了嘛!” 一根脚趾就这样留在了长征路上。——提起往事,王定国曾这样轻描淡写她的长征岁月,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此后的6年里,王定国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弹指一挥七十年,血染山河马列坚。”为纪念长征胜利,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媒体报道显示,王定国是目前健在的年龄最长的女红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中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她以百岁的壮丽人生,为伟大的时代讴歌!


大家庭的掌舵人


  “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说这些时,谢亚旭眼睛里闪着自豪。


  “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男女平等,不打人骂人,有饭吃,可以读书。” 很多年前,王定国给子女讲述过去时,曾非常坚定地表达,“只有跟党走,才有活路。那时我就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妇女。”


  “过草地时能遇到猴子。猴子狡猾,会抢背包里的吃的,有些女娃的包被猴子抢跑了就哭鼻子。后来有的战士就想了个主意,找根棍子缠着布,当做枪扛在肩上,来吓猴子,挺管用的。


  长征时常常忍饥挨饿,有的女战士就偷偷到炊事班去要吃的。 ”

  ……

  王定国给子女描述长征岁月时的画面热闹有趣,常常令孩子们哑然失笑。

  “书上都写长征苦,可在母亲嘴里,长征的苦都不记得了,起码她活下来了。她浑身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谢亚旭说。

  王定国是一位母亲,7个子女却没有受到父辈的照顾而有更好的人生安排,家中的孩子大多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普通的工作。

  “母亲和我们的关系很淡。我15岁开始在外当兵,临走母亲交代一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组织!’14年中,母亲只因为工作关系顺路去看过我一次。”谢亚旭说完这些后沉默了,将头扭向了窗外。“不过,母亲帮助过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母亲总认为自己家孩子的事都是小事,老百姓的事儿才是大事。”

  有些爱,或许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吧!


  “认认真真做事,普普通通生活。”多年来,这是王定国对子女们最多的叮嘱。


  在王定国家的客厅墙上,悬挂着一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照片里的每个人脸上都流露着自然纯真的笑容。“现在看来,我感觉我的父母特别有教育的智慧,他们掌着舵,带领着我们这个大家庭驶向了一个平静的港湾。”


耄耋之年的绿色长征


  在王定国的家里,屋内的摆设让我觉得主人似乎不会美化居所,很多个陈旧的书架都放满了书,以致有些书随意地堆在了桌角或窗台,每一间屋子的墙上都挂着字画,或大或小,这些字画看上去异乎寻常,充满了革命意味。在进门左手第一间房里甚至摆着一张占了四分之一面积的书桌,看得出主人经常在这里挥毫泼墨,但其实,这些只是王定国退休之后续写绿色长征的一隅。


  更多的时候,王定国在操心着国家的生态建设。


  “之前,母亲生活得很克制,之后,母亲的人生变得‘随心所欲’了。”谢亚旭告诉我们。而这“之前之后”的分水岭,大约是指长征结束半个世纪以后,退休后的王定国依旧心系国家人民,在生态、公益等事业上开启的“新长征”。


  外人眼里,王定国“泼辣、豪放”,想做的事情一定做成。


  经济建设时期很多地方的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多年来,王定国一直坚持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她说:“革命者打下来的江山要守好!不能只依赖几个职能部门去改善环境,更要让全国人民、全社会都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对王定国来说,“建言”必须是经过基层调研,坚持反映基层一线的问题和困难;“献策”需要向上持续呼吁,推动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的出台落实。


  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王定国每年深入基层调研,然后给国务院、相关部委每年递交一份详实的考察报告,内容涉及荒漠化治理、生态恢复、森林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每一份报告都会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上世纪80年代,看到长城被周边居民拆损去盖房子、建猪圈,王定国痛心不已,她自费找砖窑烧砖,挨家挨户去换老百姓盗掘的长城砖。之后,组织群众性长城越野赛,拍摄专题电视片《万里长城》,极力推动成立中国长城学会,尽己所能做好长城保护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看到很多地方荒漠化、沙漠化十分严重,王定国四处奔走,连续组织召开两届沙棘防沙固沙国际研讨会,积极推广沙棘防沙固沙技术。


  2004年,王定国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速生林建设; 2005年,她以生态中国工作委员会名誉会长的身份,在河南考察黄河故道的生态恢复,并在生态园内种植了两棵银杏树,建议推广生态恢复经验。


  出任南水北调两岸绿化工程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时,她向全国发出“进行伟大的绿色长征”倡议书。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王定国以发起人身份出任终身名誉会长。这一年,她带着祖孙四代,在北京的西郊种植了100棵松树,被称为百岁林。

  ……

  家人透露,104岁的王定国浑身是病,血糖值一度高达23,但她确实一颗药也不曾吃。“我要做事情,社会需要我。”20年前,谢亚旭就经常听母亲这样自语 ,一直至今。


  但凡了解王定国生平的人大多会言不由衷地感慨:不简单,“长征”了一辈子!


  似乎是一顿饭的时间里,我们就遇到了另外两拨来访者。“每天来访的人都很多,我有时候感觉很累,因为母亲需要休息,但她会坚持接待每一位来访者。” 谢亚旭说,“母亲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一直靠精神和信念支撑活着!”


  《道德经》中讲,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滋润万物,让万物一年四季生长轮回,最后成就的是自己的长久,所以能够长生。


  时钟指向下午的2点,满头银发的王定国坐在客厅里,身上的红色上衣像一支怒放的红梅。我默默注视着这位百岁老人嶙峋的双脚,无法想象就是这双脚走过了中国的万水千山,沟沟坎坎,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并将继续走下去。


  此刻的屋子里没有争艳的鲜花或活泼的生命,但充满了生机,如春天一般。




(生态中国网 )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