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古树 >  正文

细数古树名木中的“活生物”

来源:上虞日报 时间:2019-09-10 15:24:40

字号

image.png

白龙潭村的千年古松树。通讯员 王立军 摄

古树是有厚重感和生命力的。它的厚重感在于沉积于它沧桑年轮上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面对古树,能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厚重的悠远。无论魏樟唐柏,抑或是宋槐元松,每一棵古树上都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它的生长与虞舜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铭铸着时代的印记。

目前国内已评定出中国十大千年古树,分别是轩辕柏、凤凰松、迎客松、二将军柏、阿里山神木、帝王树、章台古梅、山东莒县定林寺古树、天马河古榕等。其中轩辕柏是耸立在陕西省黄陵轩辕庙中的“黄陵古柏”。虽经历5000余年的风霜,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被世人公认为是“世界柏树之父”。

那么,上虞境内又有哪些知名的千年古树呢?他们历经千年,经过风霜雨打,依旧顽强挺立。这里面又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呢?

丰惠凤鸣古藤,覆盖了整座山头

丰惠的凤鸣山景区早已名扬四海,这里的山水不仅秀美,而且透着一股灵气。东汉魏伯阳在此炼丹,撰写《周易参同契》的记述以及仙姑乘着凤凰飘飘而来的传说,平添了几分梦幻般的色彩。尤其是深藏在此山中的那根千年古藤,更是令人惊叹。有诗云:灵根寄托石岸间,劲干蜿蜒过交川;应是仙姑巧扮妆,青丝头上镶翠钿。

眼下正是隆冬时节,古藤的枝条已褪了颜色,初看难以寻觅古藤的踪影。但步入山顶,就能发现藤的根部,这才恍然发现在山坎里、石缝里、台阶里外露着粗如碗大的藤根,坚硬如铁,根深蒂固。凤鸣山的悬崖飞瀑处,如神工鬼斧把山劈开似的。两边峭壁上顶,夹着一块牛大的巨石,悬在空中,飞瀑从夹缝中凌空而下,雪浪排空,声如雷轰。在飞瀑旁边的山腰里,只见一根粗大的巨藤,如龙出山,穿过飞瀑,越过深潭,飞向对面的山头。藤身又如蛟龙,在万绿丛中翻腾滚动,若隐若现,掀起万顷波涛。那藤的枝叶又以万马奔腾之势,占领了整个山头,气壮山河,蔚为大观。

古藤名为常青麻油藤,属珍稀植物,当地百姓叫它“过山龙”,并将此藤奉为神藤。千百年来,藤的风姿、藤的品格、藤的神韵,早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丰惠人。

这棵古藤还会开紫蓝色小花,而且非常别致。去年的五月份,正是古藤开花的季节,记者曾陪几位来自远方的客人去鉴赏凤鸣山的美景,古藤的风姿让人叹为观止。远看如一串串紫色的葡萄,近看又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玲珑剔透,飘着淡香,把整个山野点缀得无比绚丽。

据林业部门考证,这棵漫山缠绕的古藤树龄已过千年,但是否与魏伯阳有关,查阅史料后却无法证实。

丰惠镇作为上虞的老县城,是目前保存古树名木最多的地方,不少古树曾经见证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丰惠镇2号楼(现已为上虞革命史迹陈列馆)前的四株树龄都在百年以上的广玉兰,就见证了1945年9月浙东游击纵队在此举行“北撤”会议的那段历史。

春晖名木,寄托着名人情怀

上虞境内已被确认的仅有2株名木,分别是南天竹、红山茶,都生长在春晖中学夏丏尊故居平屋内,均为夏先生在1928年时所植。平屋是一处带着个小庭院的房子,院子里栽了不少花和树,至今常开不衰。其中南天竹在庭院内靠外栽植,推门即见。

image.png

春晖中学夏丏尊先生故居平屋内有一株名木南天竹。 记者 冯楠 摄

今年71岁的徐东根老人曾是夏丏尊先生曾孙夏明的同事,两人早年同在驿亭镇中学一起教过书。多年来,徐东根一直是平屋的常客,他告诉记者,这一株南天竹在这里生活已经快有90年了,白花红果,经冬不凋。小红塔似的累累红果,在冬天里尤其出落得醒目可人。徐东根曾细数过,这一丛南天竹有分枝100多条,其中最粗的直径有约5cm,整个冠幅为290×305cm。就枝条数量、冠幅大小而论,在整个绍兴市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南天竹靠近院内一条小径,小径的另一侧,如今也长出了一小株南天竹,一大一小,甚是融洽。

平屋的后门是象山,前门是白马湖。当年由夏老一手栽植的一株红山茶就在象山脚下,如今多年过去,这株红山茶已和周围的树木浑然地融在了一起。据了解,红山茶属半喜阴植物,种在山脚,正得其所。眼下红山茶的枝头早已结下了不少结实的花骨朵,想必再过大半个月,这里该是一簇绚丽的灿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徐东根说,原来红山茶的主杆在先前已经枯死过一回。现在大家看到的红山茶其实是枯木逢春从根部萌生出的新枝。

在春晖名人故居区周围,还可看到不少古树、老树,有香樟、苦槠、黄连木等,年长的树龄已有500多年。明清时期,此处曾有一个镇龙庵,而这些古树大多是从庵的篱笆间自然抽出来的。因与庵毗邻,也没人去随便砍斫,任其自生自灭。主干枯了,旁枝又抽新芽,大有生生不息的势头。

在这一片面积约为1000余平方米的地方因此聚集了诸多大树、老树。其中树龄300至500年的樟树8株,黄连木2株,女贞2株,黄檀3株,苦槠5株,树龄百余年的杜英7株。

“这应该也算有一个古树群的档次了。春晖早年的文化名人之所以选择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遮天蔽日的氧吧内定居生活,或许是寄托着他们对大自然的绿色情怀吧!”徐东根这样说。

村落“树神”,庇荫着一方水土

漫步行走在虞南山区陈溪、岭南的部分原生态古村落,除了山路边的小溪,层层的梯田,零星的农家小屋,还能看到一些树龄已近千年的古树,让人心旷神怡。许多山民早已把这些古树视作“树神”看待。

在陈溪乡巽溪原生态休闲区的山腰旁,有一株巨大的香榧树,据林业部门考证此树已有870年的树龄,被称作“香榧王”。这棵香榧树胸怀宽阔,需要6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够合抱,而且每年的挂果期还能采摘到不少香榧。

“从家谱上来看,老底子里有个族规,凡是能结果的树都不能砍。”巽溪村现年83岁的王丁发老人告诉记者。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但当年的一些族规仍被村民牢牢地谨守着,从没人敢去轻易逾越。也正因这条族规,才有这一株跨越了近9个世纪的“香榧王”。

在陈溪乡的另一个景观“日门馆”内,有两株古朴苍翠的古柏。他们的模样,犹如两位得道已久的神仙,微笑着欢迎游客的到来,令人啧啧称奇。“日门馆”是道教圣地,曾经大有来头,南北朝的道教名家陶弘景曾来此传道讲学。“日门馆”原本有四株古柏,故又称“四柏庵”。后有两株古柏枯死,剩下的这两株更显得珍稀。经林业部门鉴定, 标牌上注明“千年古柏”。虽历尽沧桑岁月的洗礼,依然根虬枝繁,苍劲挺拔,实属江南罕见。

岭南乡白龙潭村,是个与余姚、嵊州交界的古村落,因白龙潭而得名。白龙潭山水清澈,微波荡漾,白龙潭旁更是巍然屹立着一株需5人合抱的千年古松。因奇长溪底,独此一松,苍劲古雅,姿态优美而闻名。白龙潭村村委主任王仁钰告诉记者: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把这株千年古松看作是白龙潭村最好的风水,把它当作“树神”来看待,即使是已经搬迁到城里居住的白龙潭人,逢年过节回到老家总要到这株“树神”前面去报到问好、拍照留念。

这些古树名木阅尽世间风云,与祖辈相伴,又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已与山水、宅村等融为一体。“活生物”枝繁叶茂,或举擎天大伞护佑一方子民,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正彰显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和传递着古老的信息密码,并不断充实、寄托着新的内涵。

据上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