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我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09-16 00:00:00

字号

  由于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又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动物,保护大熊猫工作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62年,国务院就发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明令规定严禁捕猎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此后,在有“大熊猫之乡”称号的四川,第二年就建立了王朗、卧龙2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已经有陕西佛坪,甘肃白水江,四川卧龙、白河、九寨沟、黄龙寺、王朗、唐家河、小寨子沟、喇叭河、美姑大风顶、马边大风顶和蜂桶寨等1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868平方公里,使大约360只野生大熊猫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

点击看大图

  虽然我国多年来在保护抢救大熊猫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保护的难度很大,大熊猫的现状仍然十分严峻。与70年代相比,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减少了将近一半,而且被分割成十几个相互隔绝的小区,1000多只大熊猫坡分割为20多个小的群体,有的只有3一5只。随之必将产生近亲繁殖,群体间的基因不能交流,造成种群衰退而加速大熊猫的灭绝速度。同时作为孑遗物种的大熊猫的繁殖力和幼仔成活率都非常低,也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它的生存。

  造成这一严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森林采伐和农业拓垦日益严重地蚕食着大熊猫的栖息地,毁坏了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其二是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灾情仍然不断发生,后果严重;其三是偷猎、走私大熊猫的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其四是大熊猫栖息地内人口剧增,居民点不断扩展,群众的垦荒、砍伐、狩猎等活动直接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面对这样的困境,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大熊猫的致危问题,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将会眼看着大熊猫走向灭绝。

  1987年,我国第一个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距成都市5公里的斧头山上破土动工,1988年10月完成,占地5.3公顷。1996年,占地31公顷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二期工程也顺利完工,建成了大熊猫繁育饲养区,以造园的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还建有成体区、亚成体区和幼仔饲养区。基地在抓紧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大熊猫的繁育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先后繁殖成功大熊猫30多胎,产仔40多只,成活27只,人工哺育成功6个大熊猫双胞胎,并且创出了大熊猎雌兽育活3仔的奇迹。基地还运用“DNA指纹技术”进行大熊猫亲子鉴定,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繁殖,为发展大熊猫的人工种群和迁地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动物园所驯养的13只大熊猫接受了来自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保护繁殖专家组的全面医学检查,从而了解每只大熊猫的健康状况,并且通过在大熊猫的皮下埋入传感器片和在其唇内做刺纹标记的方式为大熊猫做上永久识别标志。使其今后能在各动物园之间进行自由交换和转移,管理人员也能更好地掌握其繁殖等情况。

  1998年5月11日,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半野外放养场一期工程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正式奠基。建立这个半野外放养场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展将人工饲养的大熊猫放归野外的实验。此次奠基的半野外放养场包括在野外修建的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圈养场,为大熊猫创造近似野外的生态生活环境,以进行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野性培养和野外生存能力锻炼,恢复大熊猫的原有习性并进行有关研究,为最终回归野外作好准备。

  大熊猫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自然保护的水平,国际社会对此十分关注,并给予了积极的合作和援助。《保护工程》的实施,必将在国际自然保护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促使社会各界加强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关注,也表明我国在保护大熊猫以及其它珍稀动物方面的决心,还将提高我国在世界自然保护方面的声誉,带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走向新的水平,促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余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