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体形最大的犀牛,也是仅次于象和河马的第三大陆生脊椎动物,堪称“犀牛之王”。一般体长为300—450厘米,尾长为55—65厘米,肩高175—205厘米,体重2000—3500千克。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2—3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观察物体时,首先用一个眼睛盯着看,然后再用另外一个眼睛看。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里的颊齿为非常厚的石灰质层。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由于接触面积大,吃起草来就像割草机一样。大多数食草动物的角都是长在头顶上,而它的角却长在鼻子上,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显得十分有趣。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细长如鞭,高高耸立,极为特殊,而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长度为60—90厘米,后角较短,长度为50厘米左右,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它的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所以并没有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皮肤上,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武器。虽然名叫白犀,但它的体表却呈灰色,充其量也只是略微发白而已,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能是由于在南非的土著人的语言中,方吻犀或宽吻犀的发音与白犀相近,以至于以讹传讹的缘故。它的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均具有3趾。
白犀仅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区,生活于森林和草原地带。性情比较温和,很少暴燥发怒,行动也较为迟钝。以低矮的草类等为食,主要靠嗅觉觅食。喜欢群居,每群为3—5只或10—20只不等。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聚集在一处埋头吃草,边走边吃,但7—8个小时也移动不了1公里的距离,每只每天平均吃草量可达500千克左右,使得吃过的草地如剪草机剪过一样整齐。由于大肠的发酵作用,可帮助消化食物中较高的纤维含量。每个群体占有大约4平方公里的领地,是用粪堆、尿的气味和在树干、石头上蹭痒所留下的气味做边界的标记,雄兽经常在领地内巡逻,以防外来者进犯。同类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便会紧张地对峙着,彼此用角相顶或撞击。如果都把两耳竖起,便说明不愿意争斗,各自撤退。有时有独栖的未成年雄兽打算加入,群体也乐于接受。白犀有固定地点排便的习性,一年能排出粪便30吨左右,都排在领地的边界周围,形成宽约4.5米的粪堆,尤其是在旱季,往往粪便堆积如山,依据粪便的位置便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堆积的粪便是屎克螂等小动物的食物,而屎克螂等又是其他以其为食的动物的食物,如此便构成了非洲原野上的食物链的基础。白犀常用很大的力量喷射其尿液,形成烟雾状,尤其是在巡视边界时,更是频繁地进行喷尿。在干旱的丛林地带,水是非常珍贵的,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更加依靠水坑来生存。尽管白犀可以4—5天不用喝水,但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饮水地点,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去饮水,以免争执。在泥地里打滚对白犀来说非常重要,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水洼里滚个不停,这是一种防止寄生虫叮咬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使它在旱季里保持身体的凉爽。它的身上还经常地栖息着啄牛鸦等鸟类来啄食它身上的虱子等寄生虫,当出现危险的时候,这些鸟类还会向它及时地发出警报,并迅速起飞,正好弥补白犀视觉的不足。
白犀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全年均可以交配,雄兽在求偶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作为情歌。雌兽每3年生产一次,怀孕期为547天左右,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45—50千克,叫声很尖,较为耐寒,1岁时体重可达218千克左右,6—9岁性成熟。寿命为20—25年。
白犀的角、皮、肉、血、骨和内脏等都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尤其是犀角,被用于制作传统的阿拉伯弯刀的刀柄,而且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珍贵中药,有强心、清热、解毒、止血的作用,做为解血清热的清凉剂,但在国外却有种种误解,认为可以当做滋补壮阳的春药,从而使得黑市贸易十分猖獗。由于乱捕滥猎,白犀的数量在急剧下降,因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白犀被列入附录I。
白犀的分布区被分割为相距大约3000公里的南北两块,分别栖息着2个不同的亚种。北方亚种又叫北白犀,分布于苏丹南部和乌干达接壤的地区,现在还有2000只左右;指名亚种又叫南白犀,与前者不同的是有一个凹形的前额,分布于南非的纳塔尔、苏禄兰等地,在上个世纪末仅剩有几十只,几乎绝灭,但在1920年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使野外数量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在已经达到2000只以上。为了保护濒危的犀牛类动物,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特别是严禁犀牛角的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