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仅见于宝岛台湾的角鴞——白额角鴞和琉球角鴞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白额角鴞体长25厘米。特点是前额、眉纹和耳羽簇为白色,面盘为橙褐色,上体主要为橙褐色,具暗褐色虫蠹状斑。飞羽上具有黄褐色的横斑,尾羽上具有暗褐色横斑,下体淡橙褐色,具褐色虫蠹状斑以及断续的黑色和淡色中央斑点。虹膜深褐色,嘴白色或蓝白色,蜡膜淡蓝绿色,脚和爪蓝白色。

  白额角鴞在我国曾于1979年9月在台湾屏东的枫港见到正在鸟笼中待售的活鸟,或许就是在附近的山林中捕获的。

  白额角鴞为留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繁殖期为2一4月份。每窝产卵3一4枚。由于数量非常稀少,其生活习性目前也所知甚少。

  琉球角鴞体长20厘米,头顶及上体均为赤褐色,有深褐色及黄白色的虫蠹斑纹。面盘为黄褐色,散布有黑色细斑。耳羽簇为红褐色。下体皮黄色,有黑褐色横斑和羽干纹,上胸部还具有其他种类所没有的明显的暗褐色带。跗跖被羽,颜色为肉桂色,具暗色横纹。虹膜黄色,嘴为橄榄灰色,脚肉桂色。

  琉球角鴞仅分布于我国台湾的兰屿和绿岛等地,是留鸟,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园林和果园等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白天多隐藏在茂密的森林中,夜间才出来活动。主要以蚱蜢等大型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两栖类、爬行类,小鸟等脊椎动物,偶尔还吃一些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期在5一6月间。营巢于椰子树及其他天然的树洞中。每窝产卵2一3枚,雌鸟孵卵,雄鸟负责为雌鸟运送食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大约32天后才离巢,而且离巢后还需要继续由亲鸟喂食达半个月以上。

  琉球角鴞数量稀少,较为罕见,目前的数量估计仅有150一230只。

作者:李湘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