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迎来启动四周年。经过四年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成功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大高耗能产业纳入其中。三大行业纳入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的规模,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超六成,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碳价经历持续下跌后于6月出现回升,月末价格约为75元/吨。为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全国碳市场已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6月,在地方碳市场中,上海碳市场成交量最高,重庆碳市场成交量最低。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将满4年。从最初仅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今年覆盖范围扩大到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4个行业,超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注入了源源动力。
6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588.5万吨,总成交额11.45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月成交量418.9万吨,月成交额3.10亿元,6月30日交易收盘价为75.02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月成交量1169.7万吨,月成交额8.35亿元。在成交价方面,碳价逐渐回升。本月挂牌协议月均价为74.03元/吨,环比上涨5.4%;大宗协议月均价为71.39元/吨,环比上涨0.4%。本月收盘价75.02元/吨,同比上月上涨9.58%,较去年同期收盘价下跌17.3%。
单向竞价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竞价申报结束后,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所有有效申报进行排序。采用统一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最低申报价作为统一价成交;采用申报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各意向买入方申报价逐一成交。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碳价指数显示,7月份,全国碳市场价格预计将全面上涨。具体来看,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0.6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6.67元/吨,中间价为73.67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76.66,上涨3.37%;卖出价格指数为172.98,上涨2.52%;中间价格指数为174.73,上涨2.93%。
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持续回落引发关注。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截至6月27日,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较去年11月创下的高点累计下降约三成。“这一下降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浙商证券ESG负责人祁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初,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以及宽松政策叠加,是导致近期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6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7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5年12月全国CEA价格指数、2025年7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2025年7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价格指数。
如何以碳市场驱动减排降碳,北京走在前面。早在2013年就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的北京,如今碳市场已平稳运行11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线上成交均价从开市之初的50元/吨左右逐步上涨至2024年的111元/吨。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今天在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上介绍的信息。
“科学有效的碳市场应该做到合理供给、充分需求、有效价格与完备市场。市场的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取决于供给、需求、价格和市场机制。”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在本届新商业文明论坛上,梅德文发表了《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中国方案”》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