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市场 >  正文

全国碳市场启动四周年:扩围提质,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5-07-16 13:47:29

字号

2025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迎来启动四周年。


经过四年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成功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大高耗能产业纳入其中。三大行业纳入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的规模,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超六成,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四年来,这一制度性创新平台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逐步发挥出倒逼减排、引导绿色转型的关键作用。2025年是全国碳市场启动的第四年,也是多项改革举措落地的关键之年。市场扩围提速、法规机制健全、交易活跃度提升,绿色金融动能逐步释放,全国碳市场正朝着更加成熟、规范、具备价格发现功能和金融属性的目标迈进。


第四年关键词:扩围


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三轮履约周期,碳市场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愈加成熟。


全国碳市场“扩围”动作频频,成为第四年最为显著的关键词。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3类。 


为统筹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后首次印发相关重点工作通知,对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碳排放配额分配清缴管理等全环节全流程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作出明确要求,持续增强市场预期,加快推动有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强制性碳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关键作用在于切实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目前,全国碳市场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且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机制,实现了以较低成本达成减排目标,这是极具建设性的进步,对于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62.5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与此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平稳起步,今年3月首批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顺利完成登记并开展交易,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237.8万吨,累计成交额达两亿元,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持续取得新进展。尽管最近碳价较去年略有所回落,但整体来看,碳价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并且去年履约率高达99.98%,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被市场认可


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碳价信号已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节能降碳的重要风向标。从“试算账”到“真付钱”,越来越多企业在履约实践中,将碳资产管理纳入生产经营决策体系。


以华能、华电等为代表的央企,在过去几年中都设立了碳资产管理专门团队,对碳配额进行预算管理与模拟交易。除传统电力企业外,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也已开始“入场训练”。河北某大型钢铁集团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扩容信息明确后,公司已完成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年度盘查。在这种“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倒逼机制下,越来越多企业在内部设立“碳预算”与“绿色财务”系统。一些城市甚至将企业碳排表现纳入地方绿色信贷评估机制,从而在信贷利率、补贴政策等方面形成激励合力。


火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首批纳管行业之一,目前已开展了4个年度(2019至2022年度)的配额管理,其运行数据最能体现市场效应。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发电行业供热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5%,累计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2.5亿吨。通过配额交易,企业在减碳责任上拥有更灵活的选择,前两个履约周期推动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全国火电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初见成效。


在履约过程中,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据统计,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盈余企业平均每家盈余配额约14万吨,按2023年平均碳价计(68元/吨),相当于获得952万元经济激励;相反,配额短缺企业平均每家短缺配额约12.5万吨,相当于付出850万元的履约成本。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弥补了企业前期减排投入,推动企业积极自主投入减排,部分发电企业通过灵活调度、技术改造、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减少配额缺口,履约能力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以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这一市场化形成的碳价为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促进了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投融资创新。同时,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被市场认可,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格信号,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全国碳市场未来潜力可期


随着碳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丰富,其金融属性正逐步显现。2024年10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新版CCER)正式启动,成为现行强制碳市场的有益补充。首批上线的项目涵盖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林业碳汇等多个领域,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自愿减排项目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29%。


碳金融创新亦在探索中起步。目前,已有多地试点开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开始引入碳资产估值模型,支持企业低碳转型项目融资。深圳、广州等地也在研究设立碳基金、碳期货交易品种,推动衍生品市场形成。


此外,全国碳市场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中。围绕碳市场制度建设,中国与欧盟、德国、挪威、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持续开展中欧碳排放交易政策部长级对话。同时,中国积极推动碳市场关键问题研究,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监测报告核查、配额分配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环节开展项目合作。加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际交流,探索全国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参与国际航空碳抵销与减排机制的可行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但当前碳市场依然面临配额发放机制、行业覆盖、市场功能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5项工作:一是加快扩围,优先将钢铁、水泥、铝等高排放行业纳入市场;二是优化配额制度,探索由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推动有偿分配机制落地;三是强化数据监管,压实企业责任、打击弄虚作假,并运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四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碳权质押贷款、丰富交易品种、增强价格发现功能;五是加强能力建设,健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履约和服务机构合规能力,完善信息公开与惩戒机制。


碳市场既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制度创新,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四年来,从试点运行到全面铺开,从探索规则到依法治市,从单一履约到多元交易,全国碳市场已成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基石和政策工具。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它正承载起更多希望与可能,持续释放出“碳”索绿色未来的巨大潜力。(记者徐卫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