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即将迎来四周年。行业扩容落地、方法学逐渐完善、市场运行逐渐成熟……这一市场正在稳步发展。
不过,与此同时,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持续回落引发关注。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截至6月27日,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较去年11月创下的高点累计下降约三成。
“这一下降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浙商证券ESG负责人祁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初,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以及宽松政策叠加,是导致近期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需求放缓叠加供给预期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拉低价格,但长期来看碳价格稳中有升概率较大。不过,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行业扩容的逐步实施以及全球碳市场的联动影响,碳价稳中有升的趋势较为明确。在业内专家看来,发展碳金融、完善市场机制是推动碳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碳市场有望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需求放缓叠加供给预期增加 多重因素拉低碳价
对于本轮碳价走低,赵廷辰分析认为,从需求端来看,火电是全国碳市场的主体行业,火电发电量下降导致碳配额需求相对疲弱。今年1至4月,包括火电在内的全国总发电量累计同比增长0.1%,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6.1%。他表示,受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4月以后制造业PMI跌破50%,工业用电增速放缓。此外,今年气温相对较高,导致居民取暖等用电量减少。1至4月,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均保持10%以上快速增长,压缩火电发电量份额。
国际能源市场的表现也有影响。祁星表示,4月上旬各类原油价格均出现约10美元/桶的大幅下降,天然气价格也同步出现下降。一般情况下,碳价与国际清洁能源价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一扰动因素传导推动了全国碳价下行。
此外,从政策端来看,多项政策影响碳价的供需关系。祁星表示,4月公布的2025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同比微增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对碳配额稀缺性的预期,对配额宽松化的担忧情绪转化为实际交易行为。
如果回溯2024年市场预期可以发现,彼时全国碳市场价格一路冲高破百,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碳市场扩容预期、配额收紧预期加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启动,是推高碳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而从2025年实际情况看,尽管3月底,碳市场扩容政策落地,钢铁、水泥和铝冶炼在内的更多部门纳入,虽然短期来说不会因为新纳入行业影响碳配额供需,但是长期来说对于未来市场规模扩大的预期会降低整体碳市场的边际减排成本。此外,CCER启动后也在今年3月成功签发了第一批减排量,碳配额不足的重点排放单位可以选择CCER这一替代品来抵消。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本轮碳价下行。
“实际上,尽管在行业扩容预期下碳价一度走高,但没有人预期会一直涨。”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路孚特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去年下半年就出了CEA结转政策。2024年8月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提出,经测算在当前结转措施下,将促使配额盈余企业逐步向市场释放与履约需求大致相当的配额量,以更好平衡市场供需。
从供给端来看,谭琭玥认为,这是因为部分企业因短期资金紧张卖出CEA变现,同时有部分结转需求提前入场卖出,这加大了供给。而赵廷辰则表示,CCER启动等同于增加了碳配额供给。“2024年,OCER启动,生态环境部批准两批6个CCER方法学。”他解释,通过开发CCER项目并获得签发后,CCER可进入碳市场出售,控排企业可购买CCER替代碳配额(但替代比例不能超过5%),这等同于增加了碳配额供给。今年3月,本轮首批CCER项目正式签发并交易,获得市场热捧。虽然目前CCER签发量还不大,但可能已经使市场判断未来将有更多CCER项目进入碳市场,进而产生对碳价格的看空预期。
中长期碳价有上升空间
不过,对于中长期碳价走势,业内普遍认为,稳中有升概率较大。
“推动碳价格有序上升,是我国高排放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壮大的内在要求。碳价格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业内专家表示,此前业界也担心碳价太高会加重实体经济成本,但经过几年发展,需要“先立”的行业正在加速成长并已初具规模,应当“后破”的行业也应逐步启动转型与变革,无需过度担忧。
在赵廷辰看来,只有在较高碳价下才能激励企业采取颠覆性技术进行根本性转型,例如,钢铁企业减少用炭做还原剂转而采用绿色氢气做还原剂炼钢、铝冶炼企业由用煤电电解铝转为采用光伏等绿电来电解铝。
此外,我国碳价格还可能会受到全球其他主要碳市场影响而被动升高。全球主要碳市场对我国市场有溢出效应,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起正式实施,对出口到欧盟的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氢6种产品,按照产品碳市场价差和碳排放量征收费用。英国也宣布将于2027年推出与欧盟类似的“碳关税”,并与欧盟就碳排放交易体系互联互通达成协议。目前看虽然美国已退出《巴黎协定》,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整体趋势仍未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多次提出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2030年全球平均碳价格应达到85美元/吨以上。如果未来国际主要碳市场进一步采取措施推高碳价,也可能会对我国碳价格产生拉动效果。
实际上,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欧盟碳市场为例,其价格远高于国内碳市场价格。尽管今年以来受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欧洲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可再生能源产量提升等因素影响,价格也有所回落,但整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欧盟碳市场在市场机制成熟度、供需格局以及参与者结构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祁星表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近20年,覆盖电力、制造业、航空等多个行业,采用绝对总量控制并逐年缩减配额总量,有成熟的拍卖机制和二级市场。因此,欧盟碳价长期受到减排目标收紧的支撑,短期高点回落主要是宏观和能源周期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国内碳市场则有更多机制政策完善调整的冲击。此外,欧盟碳市场参与者多元化,有大量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在现货和衍生品市场活跃交易,碳金融衍生品发展成熟,相比国内相关经济预期会通过投资者行为快速反应到碳价上。
有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
对于如何推动碳市场向更成熟发展,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支持金融机构有序参与碳市场交易发展碳金融。祁星建议,有序引入金融机构参与交易加快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和做市服务。加强市场交易监管,研究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提升交易活跃度。
不过,赵廷辰表示,要确保碳价格不能上涨过快过高,而是应平稳有序上升至合理位置。在政策起步阶段,对金融产品投资碳市场的总额应予以控制,避免资金“一窝蜂”涌入碳市场造成投机行为。他建议,如果出现碳价格过快上涨,应及时通过收紧金融产品投资碳市场额度、增加CCER配额参与碳市场规模等措施予以对冲,及时遏制市场过热。
放眼全国,碳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碳排放权法律属性有待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未对碳排放权是动产还是权利、碳排放权是否可质押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以碳排放权设置质押存在先天不足。又如,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如果遇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违约,金融机构只能被动依靠第三方处置押品,可能导致金融资产受损。
从国际经验方面,欧盟碳市场为全球碳市场金融属性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一方面,欧盟碳市场建立了与金融结合的法律制度,明确了碳排放权作为金融工具的地位,并将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纳入金融监管,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额期货、期权为核心的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碳期货产品市场交易量在整体碳市场中占比超90%;另一方面,欧盟碳市场形成了丰富的碳交易产品结构和多层级的碳市场衍生品体系,吸引了控排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实现了市场主体的优势互补和功能协同,助力市场高效运转和交易活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介绍说。
此外,祁星还建议,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对首次扩围的三个行业,要做好缓冲期确认核查工作,明确分配交易机制与范围,逐步参与市场配额交易,起好示范作用。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根据“成熟一个,覆盖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更多行业,扩大市场覆盖的排放量规模。
而对于正在发展的CCER市场,祁星认为,下一步应协调CEA与CCER的作用边界,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明确CEA配额交易与CCER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衔接规则,确保两者互为补充、共同驱动减排。此外,着力建立对接国际、规范有效、公平透明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可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减排。(记者 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