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史使命的鸿篇巨制,将现行有效的30多部生态环境法律、100余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法治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典草案。
2025年4月2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5编、118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这份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史使命的重要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于4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继民法典后,我国将迎来第二部法典。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生态环境法典统筹考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制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突出问题。草案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的通用性制度规范,集成优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规范,统领协调生态保护法律制度规范,对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法律责任制度等。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立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这一现状与在法治轨道上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必须以新的立法理念、立法方式,通过编纂专门的生态环境法典来解决问题。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以下简称《法典草案》)已正式与我们见面,这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一件大事。《法典草案》整合了现有法律、政策等规定,结合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勾勒出初步蓝图,迈出了坚实一步。然而,从整体来看,《法典草案》一定程度上存在“编多纂少”的问题,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尚有集成升华的空间。
“红树林的新生”中国—印尼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会19日在雅加达举办。来自中国、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位嘉宾,共同探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5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如约而至。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良法善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先后考察了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