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首颗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多波束激光雷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森林碳汇监测。近日,主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开机”,我国碳汇监测正式进入了天基遥感时代。
近日,深圳一建筑劳务公司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签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协议约定该公司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共计24502.5元全额购买碳普惠产品,支持全民减排、低碳出行。这是深圳先行先试,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与碳普惠衔接,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节能减排活动的又一项创新举措。
9月18日,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结果显示,各地区碳中和发展力差异显著,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的综合得分位居全国前五。
永清环保日前与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碳达峰和多能互补一体化示范园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投资约30亿元,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我国首个碳达峰和多能互补一体化示范园区。
近日,以“绿色中国—东盟,数智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国能建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本次论坛是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系列论坛之一,与会人士围绕能源领域数智融合发展新趋势展开深入交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多层次、多领域能源合作,共促绿色低碳发展。
9月18日,山西省碳普惠机制——“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暨个人碳账本在“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暨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峰会”上正式发布上线。“三晋绿色生活”是山西省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参与“减污降碳”的重要载体,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加快美丽山西建设步伐。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今日在发布会上介绍称,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了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拟于近期发布实施;同时配合制定了石化化工、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第五届进博会将全新引入“碳普惠”机制,在倒计时50天之际,“零碳进博、零塑办博”创新方案发布。同时,发布第五届进博会零碳进博、零塑生活倡议书,呼吁全体参会人员通过自愿行动支持零碳进博目标,推广零碳、零塑理念。活动将记录他们参加进博会期间的低碳足迹,注销个人碳排量,助力“零碳”进博。
台风“梅花”刚离境,15日上午,中国太保产险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副总经理张毓华第一时间赶赴宁波前湾新区,代表太保产险向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方支付了24.6万元台风损失赔款,为湿地公园加快湿地碳汇生态价值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据报道,日前国家能源局在答复政协会议提案时提到,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将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进入市场获取减排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