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中国林科院聚焦科技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服务国家林草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决策和行动,挂牌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统筹全国林草碳汇优势力量,围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计量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研建、政策路径及潜力挖掘等重大问题开展集智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和进展成效,为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压舱石”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从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中国华能9月25日宣布,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该工程年捕集二氧化碳达150万吨,技术和装备实现全国产化。其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应用迈上新台阶,有助于煤电实现大规模、工业化、深度减排,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全球碳关税体系加速成型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对企业的赋能作用具有“短期缓冲”与“长期引领”的双重价值。短期,通过成本对冲、技术孵化、供应链缓冲,为企业应对碳关税争取宝贵转型时间;长期,通过产业升级、市场开拓、规则适配,帮助企业构建低碳竞争优势,开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欧盟期望通过其大市场的“布鲁塞尔效应”,将欧盟的碳定价规则从区域层面升级为全球层面,将欧盟的内部标准有效“出口”到全世界,这对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9月2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报告认为,2024年以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交易价格反映供需关系,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
9月22日,记者从黔东南州林业局获悉,作为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该州2022年启动碳汇交易,通过多元创新模式,“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州碳汇交易额累计已突破1100万元。
山鹰国际(600567.SH)公布,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大宗协议转让、挂牌交易的方式累计出售碳排放配额77.52万吨,成交均价100.69元/吨,交易总金额7805.18万元(含税)。本次出售碳排放配额事项不涉及关联交易,亦不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今天(星期二)宣布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圳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深圳绿色交易所),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及绿色金融生态圈的发展。根据合作备忘录,四家交易所将探索碳市场及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促进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以提升相关机构及人员在碳市场运作、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推动区域碳市场深化发展。
近日,平江县林业局在长寿镇、加义镇、童市镇、虹桥镇、石牛寨镇、木金乡等乡镇召开林业碳汇工作推进会,联合乡镇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动员乡村两级迅速行动,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切实保障林农利益。针对林业碳汇项目专业性,县林业局全程提供技术与政策支持。据湖南诚通碳汇公司评估,平江县林业碳汇首个核算周期交易产值预计突破 2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