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绿色能源产业新实践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5-04-30 14:20:49

字号

标题:绿色能源产业新实践:在创新和转型中为贡献中国智慧

当下,全球能源结构正加速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以政策为导向,全力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当前,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规模持续领跑全球,氢能、储能等新兴技术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产业链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核心支撑。

从绿色能源行业源源不断且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中,我们清晰可见中国智慧在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中的蓬勃迸发。

技术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向纵深推进

据《2025-2030年中国绿色能源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绿色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8%,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新引擎。

在绿色能源规模持续扩容的进程中, 多方力量构建起协同有序的发展格局:政策支持筑牢发展根基,为行业提供稳定赋能;光伏、风电、储能等技术的不断创新迭代,催生了一批前沿应用场景和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摒弃规模扩张的单一逻辑,转而向质量效益型升级;产业资源联动和区域协作,让行业生态链的连接更加紧密。随着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纵深推进,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正加速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光伏产业是我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当下,中国光伏产业在不同极端地理环境中不断重塑产业结构,树立能源转型的新典范。华电西藏山南乃东才朋50MW保供项目地处高海拔“禁区”,项目团队不断攻坚,克服施工和设备“高反”难题,投产后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用电矛盾;山东东营国华HG14海光光伏项目,是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应对风荷载、盐雾腐蚀等挑战,运用多项关键技术,为海上光伏发展树立典范......这些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产业结构向清洁化、多元化转型的重要价值与“示范效应”。

中国华电西藏山南乃东才朋光伏项目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海光14项目

数字智能转型提质增效   为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数字技术与能源转型的融合已成为时代新趋势。在发展实践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已成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从底层逻辑看,数智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算法优势与技术特性,对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重塑与优化。当前,中国绿色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紧密锚定前沿技术,持续向全球能源转型输出高质量的技术标准,助力重构全球能源治理的新秩序。

光伏产业的升级,正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探索驱动效率革命的生动范本。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为能源转型注入全新思路。雅砻江公司与华为成立联合创新中心,运用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规划、建设、运维、运营整体效率,实现电站“自动驾驶”;湖北中广核储能电站,针对光伏发电波动问题,采用了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组串式储能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系统安全性和效率,为共享式储能探索新局面......技术突破持续推动光电转化效率提升。绿色能源产业通过技术创新,逐步突破发展瓶颈,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探索新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经验与支撑。

国投电力四川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

中广核湖北公安县储能项目

多措并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开拓清洁、绿色、繁荣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具有着深远的战略价值,绿色能源产业更深层的社会效益,在于以“双碳”目标为指引,不断为生态修复、资源循环、气候治理等方面做出贡献。从实践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生长始终深植“生态基因”。当前,推动生态友好型能源开发模式正凝聚社会共识,绿色能源不断的生态价值转化,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良性循环路径。

如大唐集团玉湖光伏电站便采用了“渔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运用IV&CV融合诊断解决方案提升运维效率,实现了渔业与发电结合;国家电投内蒙古磴口县100MW光伏治沙项目,通过“沙漠+光伏+设施牧草”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推广的治沙样板......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光伏项目肩负重要使命,持续探索更安全、更高效的绿色电力解决方案,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大唐江西玉湖260MW渔光互补项目

国家电投北京公司磴口沙源地生态综合治理光伏项目

总体来看,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绿色能源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创新或要素堆砌,而是通过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驱动产业结构从粗放的规模扩张模式,进阶为以质量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当前,中国绿色能源行业的发展始终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方位融入产业实践,逐步构建起生态友好型的能源开发新范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长效助力。

展望未来,中国绿色能源行业将持续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生态修复、经济协同以及国际合作,稳步推动能源结构朝着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