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署。碳足迹通过量化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将生态环境影响转化为可测量、可比较的数据指标,重塑从“谁排放谁负责”到“谁消费谁负责”的责任体系,进而倒逼技术创新、政策优化与行为变革。数据质量作为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基石,直接决定核算结果的科学性、政策设计的精准性、市场机制的公正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互信性。
数据质量是碳排放核算科学性的基础。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碳排放核算的生命线。精准、完整的数据能够确保碳足迹计算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为制定减排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数据偏差或缺失将导致核算失真,误导企业绿色转型决策,削弱减排行动效能,甚至引发资源浪费。当前,我国正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精准的碳排放数据不仅是企业优化生产流程的依据,更是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实施科学监管的前提。唯有夯实数据质量,才能为“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确保绿色低碳转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数据质量是影响政策制定与监管效能的关键。政府在制定减排政策、设定行业标准及实施市场监管时,高度依赖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若数据存在误差或不统一,可能导致政策靶向不清、执行不力,甚至引发政策失灵,阻碍绿色发展进程。例如,行业碳排放数据的统计偏差可能误导资源配置,削弱政策协同性和有效性。反之,高质量数据能够提升政策设计的精准性与监管的系统性,通过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高效落地。这不仅有助于加快“双碳”目标实现,还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
数据质量是市场机制公正性与绿色金融活力的保障。在市场层面,碳排放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与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高质量的数据能够确保碳交易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度,避免虚假数据引发的市场扭曲,维护交易机制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同时,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对碳排放数据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在评估绿色项目、发放绿色贷款或债券时,常以碳排放数据为重要依据。数据质量不高将削弱融资信心,导致资源错配,抑制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数据质量,有助于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活力,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质量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维护国家利益的支撑。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碳排放数据质量是我国参与规则制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贸易规则的实施,全球市场对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与真实性要求日益严格。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不仅是企业应对出口壁垒、降低贸易摩擦的“通行证”,更是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增强话语权、维护信任度的基础。若数据质量无法满足国际标准,企业可能面临市场准入限制,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动性也将受限。高度重视数据质量,有助于对接国际规则、提升我国碳排放数据的全球认可度,为推动全球绿色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数据质量对碳足迹管理至关重要。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国还面临着供应链复杂导致的数据采集困难、行业标准不一造成的数据不可比、部分企业数据造假以及监管核查机制不完善等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核算的准确性与政策的协同性,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形成了一定阻碍。为此,需通过制定统一的核算标准、应用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与可信度、健全第三方核查与问责机制等综合举措,切实提升数据质量。唯有夯实数据基础,才能破解发展瓶颈,为科学核算、精准政策、公正市场、国际合作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
(作者:唐杰 徐上,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