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先锋”。
6月25日是第13个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碳路先锋、绿动未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低碳日活动期间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每个人都成为“碳路先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拒绝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生活用品和衣物的合理循环利用,自发削减生活中的碳足迹,养成个人绿色低碳行为习惯。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封面新闻记者代睿摄影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四川成都长寿苑社区,人们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灌绿植,一年可以节约50吨水。居民们还把厨房里的果皮菜叶收集起来制作酵素,实现了社区家庭80%厨余垃圾无废化处置。在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这个发生在成都社区里的故事入选了2025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案例名单。
而这已经是生态环境部连续四年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夏应显告诉记者,四年来,活动共收到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上千个绿色低碳典型案例,集中展现了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路径的生动实践。
在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碳市场的最新“成绩单”:截至6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64亿吨,累计成交额456亿元。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持续取得新进展。
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夏应显对记者表示,完成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对于下一步工作打算,夏应显说,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高排放行业,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全国低碳日当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这也是我国首个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
对很多人来说,“碳足迹”这个词稍显陌生。实际上,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从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运输分销、使用消费到最终废弃处理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夏应显对记者表示,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取得积极进展”。夏应显介绍,生态环境部系统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编绘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通过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
他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部门间协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不断丰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持续提升因子本地化水平。健全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发布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建立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以下为采访实录)
封面新闻:今年3月,我国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后续在碳市场扩围方面还有哪些计划?
夏应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经过三年多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今年3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环境部据此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明确了三行业扩围的时间表、路线图。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统筹部署四个行业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通过树立“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政策导向,激发企业降碳内生动力,推动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高排放行业,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封面新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目前我国在碳排放统计核算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生态环境部将如何推动完善?
夏应显: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推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2025年1月,因子库(第一版)正式上线,首批入库297个排放因子,60%的因子为本地化因子,大幅提升我国碳排放因子本地化水平,初步解决我国排放因子散、乱、少的问题。同时,加快完善管理办法、入库标准、因子实测方案等因子库相关制度规范。发布了2021年、2022年电力排放因子。
二是系统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编绘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研制并发布2023年国家层面电力碳足迹因子。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地方先行先试。2025年“全国低碳日”期间,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
三是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研究编制并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加快构建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依托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8),与市场监管总局共同推动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研制,2024年至今发布10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
四是积极开展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国际履约。组织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两年更新报告,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持续推进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常态化编制,形成2015—2022年连续年度清单,组织编制2023年清单。修订《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并组织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评审手册》。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部门间协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不断丰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持续提升因子本地化水平。健全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发布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建立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封面新闻: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请问我国甲烷控制成效如何?下一步,在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夏应显: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甲烷方案》),《甲烷方案》是中国第一份全面、专门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甲烷排放控制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甲烷方案》自发布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举措,推进落实,甲烷排放控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能源、农业、废物处理等重点领域控排行动稳步推进。煤矿瓦斯利用量持续提升。细化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目标,加大煤矿安全改造资金支持力度。油气甲烷回收利用不断强化,推动油气生产场站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阶段目标取得积极进展,畜禽肠道发酵和稻田甲烷排放科学控制水平不断提升。全国生活垃圾处理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填埋量进一步减少,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甲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基础能力建设初见成效。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本土化研究。常态化开展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向联合国提交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2021—2022年)。初步建立甲烷管控法规标准体系。修订并发布《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煤矿瓦斯体积浓度限值由30%降低到8%。发布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项目方法学,为通过自愿减排交易等市场机制支持甲烷减排打好基础。
三是国际交流宣传工作持续开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上举办有关会议,参加全球甲烷倡议(GMI)全球甲烷论坛等,展示宣传我国甲烷控排的积极进展。举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相关宣传活动,推广稻田甲烷监测技术。通过“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活动和常态化宣传,提升公众对甲烷减排的认识。
同时,我国也大力推动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工作。相对于农业、能源等领域的氧化亚氮排放,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管控基础较好,有关企业相对集中,目前正在积极研究推进出台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的管控方案;在六氟化硫管控上,相关电网企业积极建立完善六氟化硫回收再利用管理体系,主动开展六氟化硫替代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努力推进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控排行动。落实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鼓励煤矿企业回收利用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强化油气田放空甲烷管控,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升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管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能力。
二是持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甲烷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甲烷排放核算,逐步开展排放因子更新。继续公开征集甲烷控排方法学,择优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三是加强甲烷控排宣传和科普。通过全国低碳日等场合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和公众对甲烷控排的认识,营造全社会积极开展甲烷控排的氛围。
四是加强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积极稳妥推进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工作,推动出台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文件,引导企业加强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回收和利用。
封面新闻:绿色低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公众参与方面有哪些好的案例和做法,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除了公众所熟知的绿色出行、节约能源之外,您对普通人参与绿色低碳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夏应显: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2013至2025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已成功举办13届。近六年来,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省份共同举办“全国低碳日”主场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应对气候变化典型做法、全国碳市场建设相关工作、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布主题宣传片和招贴画,鼓励各行业各领域参与和举办绿色低碳传播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此外,每年的“全国低碳日”活动期间,全国各地都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宣传绿色低碳理念、鼓励绿色低碳行动。
生态环境部连续四年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征集包括园区、企业、社区、个人等4个类别的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以及面向公众开展宣讲、体验或实践活动的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四年来,活动共收到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上千个绿色低碳典型案例,集中展现了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路径的生动实践,我们还邀请了部分获选案例代表于“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分享经验。
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碳路先锋、绿动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先锋,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拒绝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生活用品和衣物的合理循环利用,自发削减生活中的碳足迹,养成个人绿色低碳行为习惯,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应用“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等宣传平台,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成果和应对气候变化成效,加大宣传力度,为社会各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供参考示范。(记者 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