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2025建材行业碳减排国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市场处处长王铁透露,新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其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将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这三个行业将启动首次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履约工作。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破6.7亿吨、成交额460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在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交易方式新增单向竞价。
近日,聊城交运集团冠县汽车站与赫锐德(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署碳普惠交易协议。标志着山东省首笔落地的充电碳普惠交易在冠县正式完成,也为全省发展交通碳汇提供了“冠县样板”。
各省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其节能降碳成本呈现明显异质性。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各省份的边际减排成本差异显著,宁夏边际减排成本每吨仅60元,而北京每吨高达3815元。通过市场化交易可以显著降低全国总减排成本,实现减排效率的最大化。有研究表明,省际横向碳补偿被认为是从国家层面实现碳排放减缓目标并维护各省区公平发展权利的市场化工具。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4年。制度框架日趋完善、行业扩容逐步落地……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人民币。然而,今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一度承压下行,6月30日收盘价为75.02元/吨,较历史峰值回落近30%。此轮价格波动,是供需短期调整的常态表现,还是市场遭遇的发展瓶颈?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同时也是低碳技术突破与绿色转型“主战场”,能源化工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与应对这一现实挑战?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交易四周年。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目前我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健康有序,碳排放权的交易活跃度明显增强,市场对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降低作用显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15日,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了6.7亿吨,累计的成交额也超过了462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全国碳市场碳价经历持续下跌后于6月出现回升,月末价格约为75元/吨。为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全国碳市场已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6月,在地方碳市场中,上海碳市场成交量最高,重庆碳市场成交量最低。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公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该方式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并设置最小申报数量和价格限制,每周多个交易时段。受访人士指出,单向竞价为全国碳市场注入更具活力的交易机制,也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在市场化定价与规范化运行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2025 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从97 元/吨一路跌破68 元/吨,跌幅近30%。其中4 月至5 月价格快速下降,主要是能源价格扰动与政策宽松共振的结果,扩容三年缓冲期和配额未出现收紧弱于市场预期,CCER 重启后签发首批减排量提供替代品;6月原油价格抬升的催化信号出现推动碳价止跌回升,碳价长期上升的政策基本面向好不变。CCER 碳价倒挂现象是阶段性供需不平衡的结果,不具备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