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正处于技术创新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碳市场推动下,CCS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尤其是在海运脱碳领域。事实上,对现有船舶而言,高昂的改造成本、漫长的更新周期、新型燃料基础设施的匮乏构成减排“三重壁垒”。在诸多路径中,船载CCS技术因“即装即减”且兼容现有船舶动力系统,被视为撬动存量船舶深度脱碳的解决方案之一。
记者从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获悉,由该研究院牵头承担的新疆重点研发专项“新疆地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旨在系统调查研究新疆地区碳源分布、封存潜力、源汇匹配等方面情况,重点攻关二氧化碳规模排放现状及发展趋势、地下储集空间潜力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为新疆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能源领域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近日,国际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该组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石化牵头发起,联合50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单位和个人,旨在搭建全球共享交流平台,汇聚世界高端智库力量,推动技术迭代创新应用,促进CCUS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接到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托后,新疆研究院仅用15天时间就高质量编制完成《新疆准东地区煤制气项目CCUS/ 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封存CO2规划方案》,为保障三大煤制气项目通过国家能源局核准和生态环境部环评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近日,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CCUS团队核心成员桑国强介绍,国内同类项目环评周期平均需要2—3个月。
在全球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约76%。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对二氧化碳减排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用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了确保我国CCUS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相关政策支持非常重要。
在碳中和趋势推动下,发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对于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球CCS技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运营的CCS项目年产能已超过5000万吨,较2024年保持平稳增长。基于各国现有CCS项目规划,预计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将达到4.3亿吨/年、碳封存能力将达到6.7亿吨/年。
6月30日,MHMarkets迈汇分析认为,尽管短期面临政策不确定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市场正迎来长期爆发性增长,大型能源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注这一“低碳黄金赛道”。根据全球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最新预测,到2050年,全球CCUS市场将增长28倍,达到每年2,061百万吨的处理能力,总市场价值将超过1.2万亿美元。
航运业是全球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大量现有船舶面临无法有效改造、运行效率不高、经济成本高昂等困境。为突破这一瓶颈,温柔嘉与弗雷德里克松联合创立一家初创公司,开发出一套可改装的碳捕捉系统。该系统能够从大型船舶的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态石灰石储存。
最近,CCUS不断吸引人们视线。国内不少能源企业上马CCUS项目,国外不少政府或组织推出数额庞大的CCUS促进计划。CCUS究竟是什么?它对二氧化碳减排意味着什么?未来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近日,吉林油田对长岭采气作业区长深D1-3采气井进行静压测试、井筒完整性验证等工作。这表明经过一年的攻关,吉林油田在长岭气田开展的CCUS-EGR矿场试验的先导试验项目已进入现场实施阶段,自此也正式拉开了CCUS-EOR与CCUS-EGR全链条协同发展模式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