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发布——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日益凸显

在智利科皮亚波拍摄的中国生产的新能源公交车。 豪尔赫·比列加斯摄(新华社发)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下简称“COP30”)即将在巴西举行,为全面反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于近日正式发布。
“报告展示了过去一年来中国相关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过去一年,中国积极减缓气候变化,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低碳化。2024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9.8%,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3.2%。报告显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释放新活力,“新三样”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2024年,锂电池及光伏产业多项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
与此同时,中国稳步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截至2025年2月,39个试点城市探索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工作,推动城市韧性发展。
报告特别提到,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经过四年多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市场运行稳定有效,成为全国碳定价主要方式。截至2025年9月底,配额累计成交量7.28亿吨,成交额498.30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应清缴配额总量52.44亿吨,实际清缴量52.43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创历史最优水平。
中国不仅着力做好国内的工作,也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中国力量。
报告显示,中国有效促进全球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超60%和80%,创造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46%的工作岗位;2024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超10亿吨;阿根廷胡胡伊省光伏电站项目、黑山莫祖拉风电项目等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项目相继建成。
中国持续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赠送光伏发电设备、早期预警系统、清洁炉灶等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国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实施“非洲光带”等旗舰项目,与乍得等6个非洲国家签署合作文件。
不久前,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报告指出,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中国自身付出艰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
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关于COP30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一是发出积极信号,提振多边进程的信心;二是坚守并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三是统筹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谈判;四是促进国际合作,为推动气候行动营造良好环境;五是推动全球绿色公正转型。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报告中说。(本报记者 刘发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