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恺在观鸟。 受访者供图

卜爱琳。 受访者供图

路易斯(左)在采摘桑叶。 闵 峰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引领着中国绿色创新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从江南古老的桑基鱼塘,到候鸟翔集的上海临港,再到钢城焕绿的重庆江岸,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看见,生态之美正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加纳小伙儿感悟湖州古老生态智慧
两年前,带着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加纳籍留学生路易斯·夸梅·阿纳尼来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湖州师范学院求学。
学习之余,路易斯的足迹也逐渐遍布吴兴——走进太湖新溇港,看千年水利灌溉系统滋养一方沃土;在西塞山,伴着落日余晖远眺群山含黛,体会“诗画江南”的灵动意境……这片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活力的土地越来越让他着迷。
“吴兴的魅力,不仅在于眼前的绿水青山,更在于绿水青山间的中国智慧。”谈到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路易斯回忆起有一次曾在湖州师范学院组织的活动中见过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鲜嫩的桑叶用来喂养蚕宝宝,蚕的排泄物与残叶则化作鱼的天然饲料,实现有机物的巧妙转化;鱼塘中的鱼粪等废弃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富含养分的塘泥,挖起塘泥又能为桑树提供充足肥料,助力桑叶繁茂生长。“水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三者环环相扣,形成良性循环”。
“以前我在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的潞村钱山漾遗址见过4000多年前的蚕丝织品,当时只是惊叹于丝绸的华美以及古老文明的璀璨,但对其背后的蚕桑文化并不了解。这个系统带给我很大震撼。”在路易斯眼中,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不只是一套农业生产模式,更是中国古老智慧照进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
“初到中国之时,我便从湖州朋友口中了解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来,当我了解到吴兴是如何‘因桑鱼而丝兴’,帮助百姓走上了富足的道路时,就对‘两山’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内生循环的农业模式,是自然规律与人类智慧交融的完美结合。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书本上的文字远不及亲眼所见来得震撼,当真切看到桑树、蚕、鱼形成的生态循环时,我才真正读懂‘两山’理念的背后,是对自然的敬畏、对资源的珍视,是代代相传的生态智慧。”
两年的吴兴时光,已让这里成为路易斯心中的“第二故乡”。那些在绿水青山间体悟的发展理念,在文化传承中触摸到的历史温度,在人与人真诚相待中感受到的包容温暖,更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我希望,未来能带着更多外国人走进这片土地,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看见‘两山’理念绘就的幸福画卷。”
德国“鸟迷”记录上海生态环境改善
凌晨4点左右,德国人付恺从上海嘉定区江桥镇的住处出发,驱车穿过寂静的城区,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了临港——这是付恺最钟爱的观鸟地之一。
“我总是尽量赶在日出前后抵达,因为清晨的鸟类最为活跃,光线也最适合拍摄。”他拿出相机,摸出双筒望远镜,沿着海边的小片林地慢慢走动,寻找着这些“空中精灵”的身影。
2004年,付恺因化工咨询项目从德国初次来到上海,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与这里的飞鸟产生交集。定居上海后,付恺喜欢上了观鸟,很快这份业余爱好就成了专业追求——从一开始用望远镜观赏,到换成普通相机拍摄,再到后来配齐全套专业摄影装备。如今,付恺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资深“鸟迷”,“观鸟是我最钟爱的活动。我享受置身自然的惬意,期待着不期而遇的惊喜,更爱用镜头捕捉这些瞬间。”
上海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都有大批候鸟途经这里。“许多鸟儿模样格外美丽,比如喉部像缀着一颗红宝石的红喉歌鸲。再比如羽毛如调色盘般多彩艳丽的仙八色鸫,它既珍稀又漂亮,对观鸟者极具吸引力,外号‘鸟中仙子’恰好道出了它的神韵。”提起与鸟有关的话题,付恺如数家珍,“如今我对中国鸟类的了解,反倒比家乡的鸟儿还要深得多。”
身处化工行业,付恺对环境问题非常敏感。10多年的观鸟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上海生态环境的改善,“污染严重的工厂陆续关闭,其中一家就在我去观鸟的必经之路上,如今那股刺鼻的化学异味早已消失。城市里的公园和绿地越来越多,公众对鸟类保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令人感到欣慰。”
刚开始在上海观鸟时,付恺常能见到捕鸟网。在当地环保部门和志愿者的努力下,如今捕鸟网已难见踪影,“我在微信上关注了好几位志愿者,经常看他们分享巡查拆网的进展,那份坚持与行动力让我敬佩。我能感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更强了!”
保护生态绝非少数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为帮助公众提升生态意识,付恺尝试开设了观鸟博客和网站,举办过鸟类讲座,还自费出版了《上海南汇鸟类图集》一书,赠送给观鸟爱好者和有关部门。在南汇,付恺已记录到约380种鸟类,并为其中约350种拍下了清晰的照片。付恺表示:“观鸟记录证实,南汇是中国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全球各地的观鸟者前来,这样既能带来生态效益,也能创造经济效益。”
上午9点,阳光开始变得灼热,付恺也俯身收拾器材准备返程。他此行拍到了红尾伯劳,更惊喜地见到了几只震旦鸦雀,后者有着圆圆的大头和独特的叫声,属于濒危物种,也是付恺最爱的鸟类之一。
“观鸟这件事让人上瘾,尤其是在迁徙季节。”付恺相信,中国未来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那些美好瞬间!”
乌克兰姑娘触碰重庆“绿色脉搏”
洪崖洞的魔幻、单轨穿楼的奇观、山城步道的闲适……前不久,南开大学乌克兰籍留学生卜爱琳走进“网红”城市重庆采风,各种迷人景致、新奇体验让她应接不暇。而卜爱琳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时时刻刻跃动的“绿色脉搏”。
行走在大渡口区,碧蓝天空下,一派郁郁葱葱。这里曾是长期服务重庆钢铁的老工业基地,在机器轰鸣、钢花飞溅的时代,一度被人们称作“灰城”。2011年,重钢在大渡口区的生产主线完成环保搬迁,少了钢铁产业这一经济支柱,大渡口区积极探求转型发展之路。近年来,大渡口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力培育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特别是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后,越来越多绿色、低碳产业在此落子布局,大渡口区也成功实现“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蝶变。
沿着滨江路走,卜爱琳来到大渡口建桥工业园。“中国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园区门前一个个醒目的标志,都透露着这里对绿色的追求。建桥工业园是重庆工业“含绿量”的一抹缩影。“听当地人介绍,重庆已建成了很多国家级的绿色工厂。有一组数字最令我惊讶:这些绿色工厂的产值已经占到了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
产业搬迁后的钢铁厂区,也发挥出了新的价值,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利用重钢厂区旧址改建成的重庆工业博物馆,3.5万余件藏品勾勒出了重庆不同时期的生产场景。“这是一座十分‘时髦’的博物馆,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升展览体验,让人犹如置身历史场景中。这种以科技赋能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呈现,对我来说充满着魔力。”卜爱琳说。
行走在重庆的街头巷尾,卜爱琳惊奇地发现,很多房屋的屋顶上都生长着茂密绿植和娇艳花卉,“这让每一栋建筑都像在与大自然亲密私语,整个城市绿意盈盈,让人心旷神怡。”得益于一系列治理工程,重庆的“颜值”不断提升。道路两旁,市民们在街边的火锅店大快朵颐;体育公园里,老年人、青年人和孩子们一同“比拼”……推窗即见绿、出门入公园、就近来休闲,这里老百姓的惬意生活让卜爱琳也向往加入其中。
“独具韵味的自然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勤劳且勇于创新的人民,成就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不仅值得观光游览,更值得一再回味,希望能有更多人一睹它的风采。”卜爱琳说。(本报记者 刘军国 崔 寅 姜 峰本报通讯员罗超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