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横跨晋、蒙、陕、甘、宁五省区,内蒙古区的库布其沙漠曾经风沙漫天,如今,北缘420公里锁边林草带在多年努力下即将贯通,500公里“光伏长城”正在建设当中。今年9月,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达成《论坛共识》,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系统治理: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推进。乌梁素海通过山上植绿、水中清淤、岸边护林,重现“塞外明珠”风采,碧波绿树,候鸟栖息。
治理需跨区协作。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四省区联手治理毛乌素沙地,建设联防联治项目。内蒙古阿拉善、宁夏中卫、甘肃武威在腾格里沙漠共建10.2万亩阻沙带。内蒙古巴彦淖尔等五盟市联合治理沿黄流沙,完成治理10.35万亩。
治理更需长期坚持。内蒙古乌审旗殷玉珍40年种出7万亩绿洲;磴口县三代治沙人70载接力改写北纬40°生态奇迹;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以人民楷模王有德为代表的白芨滩人70多年“爆改”大漠黄沙;山西右玉历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荒漠变绿洲;内蒙古巴彦淖尔新华林场三代人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
创新模式:多种治理助推高效治沙
“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工程治理好模式。库布其沙漠的“光伏长城”实现一地多用:板上发电、板下植绿、板间养殖。目前装机1002万千瓦,治沙70万亩,将沙地变为能源绿洲。
“以路治沙”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分割沙地,有效固沙。内蒙古翁牛特旗已建成480公里穿沙公路,乌白线降低货运成本40%,带动8万群众增收。
“以工代赈”“先建后补”让农牧民成为治沙主力。巴彦淖尔2024年带动2万人参与治沙,发放报酬3亿元;2025年组建47支服务队,人均月收入超6000元。杭锦旗推行“1+4”模式,为农牧民提供稳定收入。
科技治沙不断升级。植树机器人、沙障铺设机等广泛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推广十大关键技术,机械治沙率达75%,效率提升5倍。巴彦淖尔自制压沙机械,治沙成本降75%。宁夏中卫三项技术使草方格施工效率提高60%,成本降10%,沙结皮时间由10年缩至3年。
产业融合:生态与民生共赢
内蒙古达拉特旗推行家庭草场承包,四口之家可承包2400亩,养羊年收入超20万元。阿拉善农牧民嫁接肉苁蓉,年人均增收万元。磴口县北滩村大棚年收益超20万元。宁夏中宁在退化压沙地及南山台沙化土地种植养护枸杞等生态经济林5000亩,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甘肃白银发展林下经济,栽植文冠果等经济林面积达159.57万亩,年产值35.8亿元。
鄂尔多斯发展沙漠生态旅游,响沙湾、七星湖等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营收3.8亿元。山西郝家窑村发展农家乐,人均年收入5万元。内蒙古乌梁素海2023年接待游客41万人次,2024年“五一”前三日达2.2万人次,居民收入增长十倍。宁夏沙坡头成为5A景区,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
全球意义:从中国方案到世界共识
第十届库布其论坛发布《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伙伴倡议》与《全球荒漠化监测与数字治理倡议》,倡导尊重自然、科学治理、系统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为全球治沙注入新动力。
乌兹别克斯坦官员穆拉特巴伊·加尼耶夫表示,库布其模式对其国家治沙具有借鉴意义。库布其模式通过“政府+企业+农牧民+技术”的闭环,让治沙从“一时功”变为“长久策”。2025年,“三北”工程获“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再获国际认可。
今日库布其,蓝色光伏板与绿色植被交相辉映。沙漠仍在,但人与沙的关系已从对抗走向共生,从治沙走向致富,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程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