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对浙江省安吉县绿色金融发展的调研
安吉农商银行余村绿色支行定制“双碳”智慧楼宇改造方案,支持建设屋顶光伏站点。图为该行工作人员介绍屋顶光伏情况。 刘万海摄
中国建设银行浙江湖州安吉支行工作人员在茶园走访,向茶叶种植户(中)介绍金融产品。 王 鑫摄
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安吉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图为安吉城区景色。 殷兴华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绿色金融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位于首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这里的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步伐,加大对生态保护、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绿水青山。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正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生动写照。
老盛的“舍得”——
“两山白茶贷”助力茶产业绿色环保发展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盛赞的湖州一带的茶叶便生长于此。看右手边的茶山上种的,就是安吉白茶,成就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佳话。”浙江安吉西苕溪旅游航线上,导游小金热情地向游客介绍。
在溪龙乡黄杜村茶农盛时卫看来,把茶园管护好,不仅是环境变好了,最大的好处是茶叶品质更高了。“去年我们家最大的变化,就是茶园用了有机肥。”盛时卫说。
从过去便宜廉价的无机肥,到绿色环保的有机肥,老盛舍得投入,带来的不仅是茶叶品质提升、价格上涨,还让土壤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过多、过频使用化学肥料,会让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土壤养分失衡,特别是钾肥与铵态氮类肥的使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影响微生物活性,导致土壤板结。”盛时卫说,如今,大家环保意识增强了,更愿意为高品质产品和好环境买单。
不过,从靠经验种茶到科学种茶,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必须要舍得投入。“用有机肥一亩茶山要多花300元,农商行及时帮忙,给我贷了20万元‘两山白茶贷’。”盛时卫说。
老盛所说的“两山白茶贷”,是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安吉农商银行专为安吉白茶农户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通过明确绿色标准、实施利率倾斜,实现绿色信贷精准投放。“我们不仅是看到了茶叶的经济价值,还有长远的考虑,希望引导茶农茶企保护环境。”安吉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陶成斌告诉记者。
盛时卫把贷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有机肥,开采后鲜叶萌发整齐度、持嫩性、产量都提高不少,泡起来香气扑鼻,喝起来满口清甜。原本600元一斤的价格,被客商加到了700元,每年增收10多万元。
今年,盛时卫准备大干一场。他计划扩建茶厂,向茶产业链深加工迈进。面临资金短缺时,安吉农商银行又给他新增了80万元“绿色工厂贷”。
像这样的绿色贷款,安吉农商银行也很“舍得”。“我们在设计‘绿色工厂贷’时,把保护环境纳入准入因子,并根据绿色星级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定价,五星级‘绿色工厂’在原有利率基础上可下降30个基点。”安吉农商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蒋静雯说。
去年以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指导系统内行社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金融大文章作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绿色生产、绿色转型、绿色服务等方面普惠主体的资金需求、生产周期、资金回笼等产业特征,构建差异化的绿色普惠产品适配方案。
绿色金融的创新还在进行中。
今年初,浙江首笔“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影响(VEP)气候贷”落地安吉,由中国建设银行浙江湖州安吉支行向溪龙乡安吉凤尚奕白茶业有限公司授信210万元。
这是一种将贷款条件、利率、期限等要素与企业的绿色发展紧密挂钩的新型金融产品,由安吉县气象局联合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经济和信息化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吉监管支局共同发起。“‘气候贷’旨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引导企业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县域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安吉县气象局副局长尹浩说。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24年,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20.06万亩,种植户1.7万余户,全产业链产值达68.45亿元,并连续15年入围茶叶区域品牌价值全国十强。
不仅如此,金融机构还通过绿色贷款支持当地建起了茶博园,打造集安吉白茶生产、茶科技研发、茶技术推广、茶品牌展示、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文旅度假综合体。
目前,安吉白茶已经实现从单纯的茶种植向茶精深加工再到茶文化休闲的延伸,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小程的“意外”——
“生态修复贷”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一杯咖啡,配一汪心形湖水,多个“出片”点位……置身安吉梅溪镇红庙村“深蓝计划”的优美风景里,很难想象到,5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矿坑。
生态旅游,安吉的又一张“金名片”。这里虽然没有名胜古迹,却凭借优美的环境让各地游客络绎不绝。2024年,安吉县接待游客340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5.6亿元,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一名。
近年来,随着新消费群体的涌现,安吉在好风景里布局好经济,绿水青山间不断涌现“咖啡+”“露营+”文旅新业态,新一轮生态修复蝶变潮也随之兴起,“深蓝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份美。”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吉人,90后农创客程铄钦对这里的好风景情有独钟,他果断辞掉了小学老师的工作,与当地几名大学生创客一起将这个矿坑改造为“深蓝计划”咖啡馆。
“谁会到那么偏的地方喝一杯咖啡?”最初,村里人满是不解,觉得已经废弃10多年的矿坑,毫无改造价值。
比起人们的不理解,更大的难题是资金。经梅溪镇政府估算,仅收回矿坑所有矿权、明晰产权就需要花费近5000万元,加上后期安全管理、开发利用,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程铄钦希望找银行贷款,但一个废弃的矿坑,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很难满足融资需求。
“当时项目没有抵押物,银行内部意见有分歧,不少人对‘深蓝计划’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担忧。”安吉农商银行行长曹治中说。
用传统眼光看,“深蓝计划”很难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要求,但用绿色发展的眼光看,“深蓝计划”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符合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也是项目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下,安吉农商银行突破传统融资模式限制,自主设计推出了“生态修复贷”,为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金融服务,一方面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向红庙经济合作社授信700万元;另一方面,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向程铄钦创办的浙江深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授信1000万元。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安吉县支行也通过“惠农E贷”提供了资金支持。
曹治中告诉记者,“生态修复贷”的设计思路,就是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把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相融合,涵养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
微改造、精提升,保留工业遗存、新建观景平台,在绿色金融支持下,一个以矿坑为基础打造的“深蓝计划”景区在网上迅速走红。
如今,“深蓝计划”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名的网红打卡点,最多一天售出了8818杯咖啡,带动当地村民百余人再就业,红庙村的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100多万元。“最初只是想着好风景不能浪费,没想到居然意外给村里带来这么大人气和收入。”程铄钦说。
“生态修复贷”解决了废弃矿山等修复治理和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形成“生长式”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现在看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之路潜力无限,我们会坚定走下去。”曹治中说,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已助力全县14处废弃矿坑、废旧厂房修复整治,投放“生态修复贷”金额超6000万元。
绿色金融给了小程前行的底气。去年底,“闲不住”的程铄钦又开始了二次创业,“深蓝计划”2.0版本——“深蓝公园”开启,“我们准备把一个废弃垃圾场艺术化改造成包括森林剧场、青年书店等10多种业态的旅游聚集地。”
守住绿水青山,捧上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安吉加快了绿色金融发展脚步。去年3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安吉县章村镇签约,“企业拿下流域经营权要先付3000多万元,还要投入修复资金,压力不小。”安吉农商银行客户经理朱超杰回忆说,当时银行推出“水权贷”,以流域3.2亿元的生态价值为依据,给企业授信1000万元,“相当于让‘绿水’当了抵押物”。
这笔绿色贷款背后,是一套精密的“生态会计体系”支撑。2024年3月,安吉发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报告》,给全县38个小流域定了“身价”——总价值33.2亿元。
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安吉县加速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创新实践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了固一方水土、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的有机衔接。
国富的“惊喜”——
“两山绿币”让生态文明建设激励举措看得见、摸得着
漫步浙江安吉余村,竹林摇曳、溪水叮咚,目光所及皆是浓浓绿意。
屋顶光伏发电、办公无纸化运营、“碳中和”宣教中心……安吉农商银行余村绿色支行里,处处透着“绿”。这里是全国首个地方法人银行自身运营的“碳中和”网点,这里的屋顶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6.8万千瓦时,其中余电上网2.5万千瓦时,总计减排二氧化碳超30吨。
“除了高标准推动网点绿色建设,我们还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该支行行长陈煜斌说,“支行倡导员工开展低碳办公、垃圾分类,还实行拼车制度,鼓励低碳出行。”
正在这里办业务的余村村民牟国富,展示着自己手机银行里的“两山绿币”,给大家讲起自己贷款的经历。
今年开春后,牟国富盘算着把自家经营的民宿重新翻修做精品民宿,就到安吉农商银行余村绿色支行申请贷款。经测算,牟国富只有4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离解决资金问题还缺10万元。
在支行客户经理提醒下,牟国富查看了自己账户里的“两山绿币”,发现自己平时的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绿色支付等绿色低碳行为,已经积累了1000多个“两山绿币”。凭借这些“两山绿币”,牟国富成功兑换了贷款增信提额、利率优惠等金融服务,“不仅额度足够用了,利率还低了不少。”
如今,改造后的民宿焕然一新,“我们这里环境优美,游客喜欢欣赏自然风光、品尝乡味土菜,现在装修后的民宿设施更齐全,旁边还建有游泳池、咖啡馆,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底。”老牟对未来充满信心。
早在2019年,安吉农商银行就推出了“两山绿币”体系,通过采集居民日常生活中关联的气候环境碳减排数据,按照相应规则换算成绿色行为积分,赋予居民金融增值、民生优享、权益兑换等场景服务。
不仅贷款时用得上,“两山绿币”还能当钱花。在安吉县城的超市里,居民陈女士买完菜,用手机扫了扫收款码,“扣了5个‘两山绿币’,平时多积攒点,能省下不少钱”。
目前,安吉全县有25万人拥有“两山绿币”,累计兑换的优惠和礼品价值超300万元,绿色理念和行动已蔚然成风。“通过‘两山绿币’的转化,我们把无形的生产生活行为变成有形的绿色积分,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举措,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陶成斌说。
从理念到实践,安吉的绿色金融创新正在更大范围推广开来。
去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印发《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在全系统内组织开展绿色金融行动,专项开发“绿惠通”“绿转通”“绿权通”3款专属绿色普惠信贷产品,创新推出碳金融和碳减排贷款系列产品,在全系统实现多项碳金融“零”的突破。
数据显示,近10年来,浙江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达28.81%,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6.0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浙江碳减排贷款累计发放791.2亿元,带动碳减排约1145.8万吨,纺织业、农业转型贷款超70亿元,生物多样性金融试点经验获国际关注。
金融落笔处,绿意盎然时。从护好绿水青山到做大金山银山,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故事不断演绎,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绘就了一幅幅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本报记者 吴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