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触见”!让1700万人领略锦绣中华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5-10-13 17:32:19

字号


  玻璃展柜里的文物让参观者叹为观止,但有些人却无缘一睹它的容颜;游客凭着地图游览大好河山,可也有人想象不出祖国的幅员辽阔……


  这样的遗憾,一去不返了——


  13日,《触摸故宫珍宝》《触摸<清明上河图>》《无障碍中国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在北京联合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发行无障碍中国和世界地图与国家级文物触觉书,为我国1700万视障人士平等共享文明滋养、更好融入社会提供了可能。


10月13日,《触摸故宫珍宝》在.png


  10月13日,《触摸故宫珍宝》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发布。清宫华服上的花枝和禽羽得以用指尖触摸。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触觉书,让耳熟能详的文物有了“形象”。


  近期,游客时隔10年在故宫博物院一睹《清明上河图》风采;现在,视障读者也能通过画册,用指尖沉浸体验北宋汴河两岸的市井风貌与自然风光。


  “用摸读的方式,让视障人士感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是我们策划出版这两部触觉书的初衷。”谈到《触摸故宫珍宝》和《触摸<清明上河图>》,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朱兵说。


  由于看不见或看不清,视障者存在诸多生活不便,欣赏视觉艺术更成奢望。现有的传统盲文书,包括近些年出现的大字本图书、明盲对照图书以及可触摸的绘本等,在高等级文物领域还是空白。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残联共同推出的两部无障碍触觉书,通过明文、盲文、语音介绍文物作品。“我们通过凹凸点线等增效设计,对文物图样进行艺术无障碍处理,让视障朋友能够感受文物作品的轮廓和细节。”朱兵说。


  玉器、瓷器、漆器、服饰、书画……精心遴选的10类30件文物在《触摸故宫珍宝》中“跃然纸上”。“这是100岁的故宫博物院对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探索,也是献给广大视障朋友的一份珍贵礼物。”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项目科科长于凡说。


111.png


  10月13日,《触摸<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发布。《热闹的虹桥》局部配盲文解说:一艘正待穿过桥洞的船,引来桥上桥下许多看热闹的人。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中国的疆域版图像雄鸡,这是健全人建立的形象认知;但对视障者来说,它仍是一个抽象概念:他们看不到版图,也见不到雄鸡。


  “这不仅是知识获取的不平等,更是社会参与的障碍。”星球地图出版社社长郝刚说。


  无障碍地图,让视障者“触摸”中国、“丈量”世界。


  借助数字盲文印刷技术,无障碍地图使用不同类型的凸起符号配合盲文,视障者可通过触摸线状、点状和面状纹理符号,感知中国及世界各地区的轮廓、位置关系等,提高空间认知水平,更好认识我国与世界地理分布。


《无障碍中国地图》.png


  10月13日,《无障碍中国地图》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发布。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全程参与四种无障碍出版物设计制作的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包国红难掩激动心情:“我们的初心使命,是满足视障读者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工作的目标,是保障视力残疾人享有平等的阅读权利,享受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共享文明成果的权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消除文化之旅中遇到的阻碍。”


  这条除碍之路,足迹可循:《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2022年5月5日对我国生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9月正式实施,国家明确鼓励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配备无障碍格式版本。


  介绍中国文字、篆刻、书画等传统艺术和北京中轴线建筑的触觉书籍,已在策划中;配套开发内容更为详细的盲文版地图册、地图集等产品……未来,越来越多的触觉读物,将让视障者更好“触见”锦绣中华。(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