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固废 >  正文

联合国点赞 “蓝色循环”让海洋垃圾“重生”

来源:央视新闻 时间:2025-08-14 15:45:58

字号

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性难题,如何破解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浙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联动机制,创新推出“蓝色循环”模式,让渔民从“海洋索取者”变成“海洋守护者”,2023年,这一模式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渔民变身“海洋美容师” 让大海重归蔚蓝


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记者深入浙江台州大陈岛,探访这场“蓝色革命”的生动实践。


距离浙江台州市区52公里的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也是旅游胜地。清晨,大陈岛的薄雾还未散尽,61岁的黄海滨已和伙伴们驾船出海,在起伏的浪涛中,开始了“海洋美容师”的一天,而这正是“蓝色循环”项目带来的新营生,他和搭档们已经干了好几年。

渔民老黄告诉记者,过去这样的垃圾会被直接扔回大海,因为占地方又卖不了钱,而现在,攒够一吨海洋垃圾最高能卖万把块钱。


从“污染之痛”到“治理之变”


台州700公里海岸线曾饱受垃圾困扰,每一艘渔船年均产生或打捞500公斤海洋塑料废弃物,岸滩腥臭难闻,岛上十多名环卫工力不从心。小岛远离陆地,垃圾外运成本高昂,治理陷入僵局。如何让渔民主动带回海上垃圾,并确保岸滩垃圾有人清理?2019年,浙江省政府尝试在机制上有所突破,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蓝色循环”治理模式,让垃圾变财富。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负责人 王安:“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我们主要依托一些渔民渔船,然后包括当地的一些劳动力,参与到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前端收集。


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副镇长 叶力帆:我们政府以承包形式让他们捡垃圾,然后以高出市场价格的形式去回收,激发他们的自身动力。以我们其中一个渔民为例,他通过闲暇时间去捡的话,每月能够额外增加收入有1000多元。


“生态账”也是“民心账”


当地政府以“高价回收+公益性岗位”双轮驱动,吸引岛上几十名居民主动加入。尝到“蓝色循环”的甜头之后,大伙儿干劲儿十足,海洋保护意识也悄然苏醒,逐渐生长,连六旬老夫妻都考取了垃圾分类证书。


打包好海上垃圾后,老黄他们并没歇着,又直奔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甲午岩,继续清理海岸上的垃圾。被打捞和捡拾的海洋垃圾,最后都统一送到了岛上的海洋塑料废弃物规范化收集点,被进一步分类、压缩、打包、称重,并通过专门的收集系统向环保局实时上报,完成数字化监管垃圾溯源的闭环处理。像这样规范化的海洋垃圾收集点,台州已经建成了15个,还推广到了宁波、舟山等城市,带动1300多名沿海百姓加入海洋保护中来。


“蓝色循环”让海洋垃圾“重生”


这些从大海捡回来的塑料垃圾,最终去了哪里?记者前往台州的一家工厂,去看看海洋废弃物正经历怎样的一场“变形记”。


image.png


走进“海洋塑料蓝色工厂”——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辆辆重型垃圾车满载着压实的渔网、蟹笼和船绳,几个月前,它们可能缠住过海龟的脖子,困住过鱼群的尾巴,此刻却正排队等候“改过自新”,经过斩料、清洗、切粒等数道精密工序,曾经的“海洋杀手”最终蜕变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米粒大小的再生塑料颗粒。


加入“蓝色循环”后,该企业生产线从1条扩至5条,年处理海洋塑料废弃物2万吨。数据显示,每万吨再生塑料可节省原油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企业还享受了70%的退税优惠。


海洋再生塑料的下一站去了哪儿?在台州的这场视频会议上,大家正在讨论的挎包、领带、中性笔等产品,就都是由海洋再生塑料制成的。


20岁的港科大环保专业学生夏衍,是一家海洋文创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去年,她登上了联合国海洋治污解决方案会议的演讲台,交流与探讨青年力量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凭借海洋塑料“回收、再生、监管”的全链条治理,“蓝色循环”模式斩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蓝景科技首座海洋工厂也将于今年9月投产。


区块链为海洋塑料打造“数字身份证”


海洋塑料回收、再生后,可用于不少环保产品的制作,这样的商业化路径如今已比较普遍,但同时也催生了市场乱象,出现假冒问题。如何确保塑料的真实“海洋身份”?


在蓝景科技的后台上,记者看到了来自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精准信息,浙江省在2020年启动政府数据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政府数据的开发利用。


这项数据赋能举措运用区块链技术,从垃圾打捞到再生的全链路数据不可篡改,杜绝了“假环保”的作弊空间,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给海洋的一份“数字诚信保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台州市已累计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5.45万吨。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这条丝巾的前身是5个海洋塑料瓶。扫这个二维码,它的“电子出生证”就会告诉你——何时被打捞、如何重生、最后来到你手中。区块链让环保不再是口号,从海洋到货架,整个过程透明得像玻璃。


“蓝色循环”模式不断走向深入,配套出台的全国首部地方性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也将于今年10月实施,推动治理工作步入法治化新阶段。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负责人 王安:碰到的一些难点堵点问题,我们在这部立法里面都予以明确。比方说资金问题,要把塑料废弃物治理的一些相关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我们也把用地的工作也提出来,要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予以保障,以海洋塑料废弃物为小切口,其实做的是海洋垃圾治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文章。


保护海洋生态须久久为功,环保理念的种子要从小种下,这个暑假,台州数字馆就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带孩子们开启“海洋探险”“智慧闯关”,解锁环保知识,“童心绘梦”描绘蔚蓝海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成为最萌“海洋小卫士”。(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陈梦豪 胡浩然 张鸿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