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扩围企业完成开户 全国碳市场迈入多行业协同减排新阶段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2025-05-26 18:41:03

字号

5月13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碳中和办公室内,首席低碳节能技术专家易祥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收到系统提示,企业账户开立资料已通过中碳登的审核,同步完成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等账户激活,标志着这家钢铁巨头正式成为首批完成全国碳市场扩围开户的企业。


“碳市场准入将倒逼企业加速低碳技术革新。”易祥介绍,公司已完成61项节能改造项目,碳排放强度降幅达14.52%(较2018年)。这正是全国碳市场扩围激发出的创新动能缩影。


截至5月15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1000多家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完成全国碳市场账户开立。全国碳市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正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劲经济动能。


碳市场首次扩围进入实施阶段


全国碳市场扩围是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迈入多行业协同减排的全新阶段。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本年度扩围工作包含名录管理、账户开立,排放报告报送,配额分配及清缴等多个环节。


据测算,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的规模,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达60%以上,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助力新成员高效融入碳市场


在《通知》发布后,中碳登迅速启动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报送和账户开立服务工作,于5月10日前协助各省级主管部门完成名录报送。并针对本次扩围企业“新成员”构建了“三维立体”服务体系。线上打造全时响应机制,通过400电话客服、企业专属服务群实现24小时即时应答;线下开展“沉浸式”能力建设,组织行业沙龙、模拟交易、系统测试等实操培训覆盖2000余人次;在技术层面推出“开户预审”功能,确保企业提交的资料准确无误后,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账户激活。


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碳登开发统一开户功能,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企业通过“一键提交、多端互通”模式,可实现2个市场(全国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4个账户同步激活。“企业开户信息填报效率大幅提升,平均耗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中碳登负责人表示,在后续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和清缴履约等工作中,中碳登也将继续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当好企业的“碳小二”。


市场机制激活企业减排创新动力


面对全国碳市场的扩围,市场化机制已倒逼新增三大行业众多排放企业提升自身降碳本领。


中碳登近日策划举办的“碳市场技术减排科技成果展”上,集中展示12项节能减排技术和科技成果应用案例。其中,来自扩围行业的减排科技成果引人注目: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建设智慧碳数据平台,实现企业碳排放实时监测与分析,在行业内首批完成“‘双碳’最佳能效标杆示范工厂”创建;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科学与先进建材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水泥行业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低碳胶凝材料,为水泥企业碳减排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得益于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碳市场建设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全国首批碳市场试点省份,湖北试点碳市场自2011年启动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践,涌现出了一批低碳转型标杆企业。通过碳市场的正反馈机制,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节能降碳发展,也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研发。同时,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围,“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化机制,正加速推动湖北以及全国更多行业向低碳技术革新纵深突破。


5月16日,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在中碳登大厦参观“碳市场技术减排科技成果展”时赞叹:“这里展示的不仅是超前的技术,也是科学应对绿色转型发展挑战的‘湖北方案’。”


据悉,中碳登还将面向全国征集降碳技术和产品应用的优秀案例,将这一展览打造常态化低碳技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科普基地。


“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开启多行业协同治理新篇章,随着交易主体与规模的扩容,整个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中碳登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碳登将持续完善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机制,全力保障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顺利完成扩围履约工作,推动更多行业从“高碳依赖”向“低碳创新”转型,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贡献“湖北智慧”,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能”。(张阳春、吕露、何习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