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十次出席全国两会。历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除了跟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之外,对民生“小事”也格外关注。一次次耐心询问、一句句贴心话语,无不体现着深厚的人民情怀。
▲“你们的垃圾都运到哪里了?”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在听取代表发言时,他插话问起一个小细节:“你们的垃圾都运到哪里了?”在得知有固定的掩埋点后,他又追问掩埋点是否就在当地。
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考察、会议座谈,还是作指示批示,习近平都多次提到这件事。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看似是件“小事”,背后却是民生的大考量。
▲“治理一亩石漠化面积要花多少钱?”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习近平十分关心贵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石漠化治理怎么样,治理一亩石漠化面积要花多少钱?”“落后产能淘汰了多少?”“旅游产业发展得如何?”“茶叶有没有自己的品牌?”……习近平问得既具体又详细。
陈敏尔代表在发言时自豪地说,贵州PM2.5平均值都在50以下,空气就是人气,有了人气就有了财气。在中国,既要投资赚钱,又要享受生态。在贵州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既拉动投资者又拉动游客。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生态是我们的品牌,这个底线一定要守住,而且有办法守住。
习近平听了说,现在一些城市空气质量不好,我们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他还幽默地说,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现场响起会意的笑声。
习近平的这番话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馒头办’没有了吧?”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
“‘馒头办’没有了吧?”在会上,习近平这么一问,全场都笑了,纷纷回答:“没有了!”
“河南人爱吃馒头,过去郑州有个‘馒头办’,买不到馒头也是个不安定因素,现在不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了。”习近平说。
河南是粮食大省,是中国农业的缩影。将馒头行业管起来的“馒头办”,折射的是“管”还是“放”的问题,背后更有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温饱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