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1年11月22-11月28日)|北京绿交所将升级为国家级绿色交易所、甲烷减排提上日程等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1-12-24 10:46:26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生态环境部:地方无权限制风、光项目减排交易


个别地方于近期对本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提出了碳指标管控要求。一些地方甚至要求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风光电项目所含的碳指标权限归其所有,且使用、交易须经市政府同意,收益归项目所在地,在社会上引起较大争议。


对此,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注意到近期个别地方出台文件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相关碳指标进行限制,项目收益归项目所在地所有。对此,要强调两点:一是项目业主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地方政府无权对项目业主参与减排量交易的正当权益进行限制或收归己有;二是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是全国性交易,地方不应该出台与国家有关政策相悖的“地方保护”政策。


陆新明说,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产生的减排量,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予以规范。2012年,中国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对可再生能源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经核证后的减排量可进入市场交易。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还发挥了重要的抵消机制作用。


2、甲烷减排提上日程,涉及工业农业多领域


11月10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美共同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提到,两国将加强甲烷减排领域的合作。中方则计划在其近期通报的国家自主贡献之外,制定一份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国家行动计划,争取在21世纪20年代取得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的显著效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11月25日在北京表示,推动开展中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安排:一是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研究;二是推动出台中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四是鼓励先行先试;五是加强国际合作。



3、电厂存煤继续快速增长,11月底或达历史最高


国家发改委11月24日消息,今年自10月份以来,电煤供应水平大幅提升,供煤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30%,持续大于耗煤,电厂存煤快速回升。11月份中下旬以来,电煤消耗有所增加,但日均供煤达到860万吨,最高达到943万吨历史峰值,日均供煤大于耗煤近200万吨,电厂存煤继续快速增长。


11月23日全国电厂存煤已达到1.47亿吨,其中国网区域电厂存煤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据往年调度数据,每年进入11月份中下旬,随着全面进入供暖季,电煤消耗快速增加,统调电厂存煤逐步下降。如去年从11月19日起电厂耗煤持续大于供煤,日均消耗库存近70万吨,到11月底存煤1.52亿吨。预计今年11月底电厂存煤或将全面超过去年同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冬明春发电供暖用煤得到有力保障。


11月24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召开座谈会,邀请经济、法律方面专家,研究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相关问题。与会专家建议,加快建立煤炭价格区间调控的长效机制,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使煤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基本面,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当煤炭价格超出合理区间上限,可根据《价格法》有关规定,按程序及时启动价格干预措施;当煤炭价格过度下跌超出合理区间下限,可综合采取适当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合理回升。此外,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鼓励煤炭企业与燃煤发电企业在合理区间内开展中长期交易,鼓励燃煤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在中长期交易合同中明确煤炭、电力价格挂钩联动机制。



4、强化“两高”源头管控,“三线一单”新规推动区域环境监测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到2023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完善,更新调整、跟踪评估、成果数据共享服务等机制基本确立,数据共享与应用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环境准入等领域的实施应用机制基本建立,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该《指导意见》提出以“系统管控,分类指导”“坚守底线,严格管理”为基本原则。具体是以环境管控单元为载体,系统集成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各项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对优先、重点、一般三类管控单元实施分区分类管理,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水平。同时还将依托“三线一单”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加强成果共享共用,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约束和决策支撑作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5、生态环境部解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8个标志性战役


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田成川表示,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1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按照有效衔接、群众关心、突出重点、目标可达、部门协作的原则,按照三个层次部署实施8个标志性战役。


据田成川介绍,这三个层次部署分别包括:


一是持续打好的,保留了“十三五”期间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4个标志性战役,提出新的目标任务,巩固已有成果,持续攻坚克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巩固拓展的,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拓展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范围上扩大到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统筹实施污染防治行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通过攻坚战的纵深突破,带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三是新增打好的,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部署了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新增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6、山东超300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11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1年11月23日,山东省累计共有27家重点排放企业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458.37万吨,成交额1.95亿元;累计卖出量240.48万吨,成交额1.08亿元。同时,山东除2户因企业资料修改正在补充完善外,其余328家重点排放企业都已经完成了交易账户的开立工作。山东全省共计145家企业申请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账户开立,其中43家已完成开立。


海南省也宣布于11月23日完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其中,共有7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


7、近两周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较上月大幅上升


11月22日至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7,131,454吨,总成交额301,400,074.68元。挂牌协议周成交量1,501,606吨,周成交额64,483,958.98元,最高成交价43.50元/吨,最低成交价42.79元/吨,11月26日收盘价为42.85元/吨,较11月19日下跌0.46%。大宗协议周成交量5,629,848吨,周成交额236,916,115.70元。


截至11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37,228,212吨,累计成交额1,596,517,721.94元。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国务院: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


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表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及技术研发,并且鼓励金融机构依法设立绿色金融专门机构,设立国际绿色投资集团,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2、深圳发放首批12笔10.54亿元碳减排项目贷款


11月26日,兴业银行深圳分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率先发放12笔碳减排项目贷款共计10.54亿元,利率水平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本持平,预计带动年度碳减排量93.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首批碳减排项目贷款将用于支持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和余热余压利用等清洁能源领域项目。两家银行将于近期整理贷款台账,根据规定逐级上报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定期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信息。



3、香港发售50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


11月2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在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下成功发售50亿元人民币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此次绿色债券发行分两个年期:3年期发行金额为25亿元人民币,5年期为25亿元人民币。今次为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重要的新基准。这批绿色债券在11月23日定价:3年期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为2.80%,5年期为3.00%。尽管近期市场波动,不同类别的投资者对这批绿色债券反应热烈,两期人民币债券共吸引逾142亿元人民币认购金额。54%分配予银行、35%予基金经理、私人银行及保险公司,以及11%予国际组织、官方机构及私营企业。



4、湖南落地全国首支“碳中和”政府专项债券


11月22日,全国首支碳中和政府专项债券在湖南省正式落地,发行规模7.7亿元,期限20年,票面利率3.54%。本期碳中和政府专项债券所募集资金用于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T3航站楼工程与长沙大王山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分别为中低速磁浮和有轨电车,属于电气化交通领域,具有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效益。经第三方机构评估贴标为“碳中和”债券,出具了《第三方评估认证报告》。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