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液废 >  正文

云南农村污水哪去了?从污到清的“洗白”之旅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4-10-25 10:54:45

字号

  截至今年6月,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45%以上;而云南,截至2024年9月,全省13262个行政村完成治理7029个,治理率达53%。其中,重点高原湖泊流域531个行政村完成494个,治理率达93%;赤水河流域151个行政村完成121个,治理率达80.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而污水处理则是这场硬仗中的“硬骨头”,“硬骨头”硬在哪儿:管网线点长面广、设施投入巨大、运营维护艰难……对于山区半山区占94%的云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云南又是如何逆势突围,交出亮眼的成绩?


  金秋十月,行走云岭,放眼乡村,农村生活污水从“地上流”变“地下流”,从“污水”变“清流”的“洗白”之旅,记者找到了突围的答案。


  怎么建?


  户建“小三格” 村设“大三格”


  “牌坊村以家庭为细胞单元,统一收集厨房、卫生间、洗涤、废水和禽畜污水,100%收集流入家庭氧化池发酵,污水也能变肥水……给你们介绍完,下午还有1个单位前来考察。”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委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伟对记者说道,其实三四年前,牟定县在省里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成绩很不理想,县城环境也是差强人意。但是去年全县探索出来的农村污水治理的“牟定模式”火了,截至今年2月,引来省内外757批11860人前来牟定考察学习。


  走进牌坊村,很难想象眼前干净整洁的道路、生机盎然的小花园曾经到处污水横流、苍蝇蚊虫乱飞、垃圾乱堆乱放。“以前村民习惯把厕所建在院子外,就比如我们现在站在的主干道这一排曾经是8个连排旱厕。”顺着李海伟手指的方向,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忠义凉亭。


  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到“环境优美、满眼田园风光”,牌坊村变美的秘诀就是每家每户旁边的几个“小格子”。


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委会牌坊村 杨萍 摄

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委会牌坊村 杨萍 摄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委会牌坊村 杨萍 摄


  “村民门前的这些小格子统称为‘小三格’,分别是沉淀池、化粪池和发酵池,村民日常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要先全部接入‘小三格’,经过40多天的沉淀处理后,才能排放到村里的污水排放总管网,进入建于田间地头的‘大三格’,并经过40多天的厌氧发酵池发酵处理后,再流入小型生态氧化塘,最终成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李海伟解释道,为了全域整治农村污水问题,根据全县不同区域、不同村庄类型,将全县727个自然村43424户分为五类处理模式。


  县城集中处理类,把县城周边3公里以内31个村庄6821户的污水,在村内收集后,接入县城污水管网处理;


  乡镇集中处理类,把乡镇集镇周边的18个村庄2582户的污水,在村内收集后,纳入集镇污水处理厂处理;


  小型设备处理类,对环境敏感区域且常住人口超过400人的16个村庄1562户的污水,采取前端分户收集预处理,后端纳入村庄小型一体化污水设备+人工湿地达标排放处理;


  村庄集中处理类,对远离县城、乡镇集镇和非生态环境敏感区的662个村庄30737户的污水,先由群众户内分类收集并进行过滤处理,其中厕所尾水和畜禽粪污要使用小三格化粪池过滤氧化,再接入村内主管网,统一收集纳入村庄厌氧发酵池处理,再进入生态氧化塘,最后还田还地进行资源化利用,做到就地消纳处理;


  一户一池处理类,对居住分散的1722户的污水,采取分散单户使用小三格化粪池收集氧化后直接还田还地处理。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农村污水不横流。李海伟表示,通过“五类处置”的治理模式,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实现收集全覆盖,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93.3%,既造福了田地、滋养了青山,又有效缓解了农村林田灌溉用水的压力。


  “以前路边都是各家的旱厕,臭得很,经过改造之后,走在路上闻不着臭味了,苍蝇都少了一大半。”今年70多岁的村民李华先忍不住感叹道,全村经过污水治理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钱从哪里来?


  “小资金”撬动“大项目”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方法,但农村污水处理的关键是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兜里“没钱”让许多县乡望而却步。


  据测算,牟定完成全县727个自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需要财政资金8.7亿元,而县里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不到4.5亿元,钱不够怎么干?


  牌坊村再次给出了答案:凑钱——县级财政统筹整合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管材询价统购和组建“土专家”施工队省一点、发动社会力量捐一点、农户投资投劳折一点。



  李海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群众投工搬管材砂石料、开挖管沟塘池,折资11万多元;群众自建户内部分工程,财政少投入四五万元;土专家节约了设计费八九万元;村间施工队节约了材料费、招投标费等八九万元。“以牌坊村为例,污水处理工程的市场价预算是84万余元,财政实际结算了36万多,还有近48万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省出来的,没有群众的投工投劳,很难完成这项工作。”


  放大到全县,牟定县以2.13亿元财政资金撬动8.7亿元的治理项目,完成了全县727个自然村污水治理,节约财政资金6.57亿元,资金节约达75%左右。真正实现了以财政“小资金”撬动“大项目”、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2022年全县727个自然村污水全部治理,治理率达100%。


  这一“五个一点”的经验做法也在牟定县蟠猫乡碑厅村委会丫口村民小组成功复制,“政府投入财政资金48万元,用于建设主管网布局及设备安装项目工程;丫口村集体资金中拿出1.8万元,用于村间道路狭窄、机械无法进入部分管道沟渠开挖、铺设、填埋等费用支出。”蟠猫乡人大主席张朝凤说道,最后就是动员群众选取合适位置自主修建沉淀池或三格式化粪池、铺设户管将厨房及卫生间污水归聚到沉淀池内进入主管网。


  通过核算,群众户均投入户管及沉淀池或三格式化粪池建设资金38450元、投工投劳488个(折合资金76437.88元),群众户均投入建设资金合计7582.27元,64户群众自主投入建设资金共计119367.88元。“3类资金整合,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了群众参与村间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让污水治理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民心工程。”张朝凤说。


  谁来干?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方法有了,钱凑齐了,但是谁来干呢?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王明亚介绍道,比如马白镇龙树脚村通过成立村级乡村建设自建委员会、自建小组,采取“群众自建、邻里帮建、村组互建”的方式,以群众为主体,组建群众施工队、工匠队、邻里互助队、支援小分队等,根据需要细化分工、互帮互建,推动落实群众共建共治、自管自用,形成了群众户内自建、公共部分统建的治理模式,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在马关县坡脚镇的大讯村也让群众站在了“C位”,以“一会二议三约四好”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自建、自管、自用,让如今的大讯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一会”即成立村民自建委员会,选举工作能力强、有威信的村民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吸纳了4名有手艺、懂技术、负责任的乡村“土专家”,组建以村民群众为主体的“施工队”。


  “二议”即召开动员会议,动员村内党员干部、村组干部、退休干部、在职干部“带头”自建,引导带领村民群众投工投劳、出谋划策,对干部群众开展污水治理培训,实现人人都是技术员。


  “三约”即约自建,与村民群众达成自建自管“约定”,每户需有1人参与公共管网建设,自用户管经自建委员会验收达标才能接入主管。


  “以前污水横流,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现在污水都从管里走,路上干干净净的,也闻不到臭味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陈根翠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而今,走进龙树脚村,彩绘的小楼在绿水青山间错落有致,路上不少游客走在干净整洁的红色步道上,吹吹湖风,舒畅悠闲。“脏、乱、差,是龙树脚村村民对过去村子的评价,现在的龙树脚成功建成3A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心中的‘乡愁思念’和‘康养向往’。”马关县马白镇马鞍山社区党委书记涂开华说,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龙树脚村以治污水,绘绿美,“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也鼓起当地村民“钱袋子”。


  村民张金莲就是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代表,“过去,我和丈夫长年在建筑工地务工,四处奔波。如今,随着家乡环境的改善,就回到家乡专心做自己的小生意,前几年忙的时候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张金莲介绍,自家的农家乐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发展到拥有5间民宿和20桌餐饮的规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超18万元。目前,全村已有26户村民就地开办农家乐、烧烤吧、小超市等,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实现了“生态宜居、村美民富”,村里的“面子”美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记者 杨萍)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