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下一个峨眉山猴?可可西里网红狼开始带“新狼”,是时候意识到危机了!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10-24 10:34:19

字号

从今年7月份接受第一次投喂,到带着“徒弟”狼来讨食,仅仅3个月,可可西里网红狼的行为便开始对当地其他动物产生了影响。


有关专家近日提醒:不应该随意投喂,非必要情况不宜人为干预动物生存法则。然而很多网友并不买账。一方面,由于过往有些专家的“荒唐建议”,令网友对专家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并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很多网友认为这匹狼是“老弱病残”,不喂就活不下去了。


1229dd16e167610f4ea88d123bb942d7.png


善良的网友们还没意识到,这位可可西里顶级捕食者的“堕落”,可能已经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而前车之鉴就是峨眉山猴。


野狼被投喂已“判若两狼”


这几天,一匹可可西里的乞食野狼走红网络,不少博主纷纷上传相关视频,引发广泛讨论。


有网友觉得视频中的野狼很呆萌,并调侃这头狼“已经不想努力了”“它的志向就是变成一头哈士奇”“这是人类把狼驯化成狗的过程”……但也有网友表示担忧,这样的投喂,破坏了自然法则,对狼及其生态系统都可能带来影响。


b97030004d488d8d924d322bad4b8e00.png


据称,这匹狼因为年龄太大脱离狼群,结果由于捕猎能力下降,饿得皮包骨头,今年7月份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在过道上被路过的游客投喂了蛋黄派之后,它就发现了新天地。


原本已经年迈不堪的狼,在游客的食物诱惑下开始了“进化”,不断朝着“二哈化”的方向发展。它会在国道上向路过的游客讨吃的,为了混口饭,甚至学会了摇尾巴、露肚子打滚等多种撒娇方式。


0c70c3f236d953bffb21e834e4827bed.png


而这些也很有效,不少人见它如此,会给它投喂一些零食,比如蛋黄派、烧鸡等,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它竟然从之前被饿得脱相变成了珠圆玉润起来。


更好笑的是,有游客反映称,这匹狼口味竟然还刁钻了起来,吃蛋黄派,但不吃雪米饼,吃烧鸡,但不吃太硬的肉干。


2260eaf50ae365c1f96d51a7a30a5b37.jpg


最近,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匹网红狼带起了“徒弟”,另一匹瘦弱的狼开始跟随它一起乞食。虽然这匹“新狼”现在还略显胆怯,乞食业务也不太熟练,但在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后,估计将很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可可西里狼或成为下一个峨眉山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掀起了一股夸赞金丝猴、批评峨眉山藏酋猴的风潮。金丝猴就像“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声讨峨眉山猴子时必备的“正向榜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很久以前,峨眉山藏酋猴并不是这副强盗样子。是人们看似毫无恶意的投喂,推波助澜造成了它们的转变。


a613c86b3659ab77d42a77148f1de00f.jpg


藏酋猴是峨眉山的原生种群,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以后,猴群进行了“历史性”的大举迁移,扩大领地达60多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活动在海拔较高的主峰“金顶”一带。


而猴群大举迁移的原因,就是峨眉山猴吃惯了“嗟来之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再也不愿意费力寻找野食充饥。


59f8d2d87703ce7ccef9983e2c0ae5d9.jpg

Jmhullot / Wikimedia Commons


由于人类投喂的食物非常容易获取,猴群的行为逐渐出现变化:从最初的惧怕人类,到习惯投喂,最后开始产生乞食行为。随着峨眉山旅游公路和客运架空索道的开通,游客大多坐汽车转缆车直上“金顶”,使藏酋猴聚集地的游人骤减,使沿途乞食喜凑热闹的“猴儿们”也感到了生存威胁,便随之改变了栖息地点,向山顶一带迁移。


同时,由于种群数量激增,大密度聚集使藏酋猴变得更加暴躁;而缺乏运动、暴饮暴食垃圾食品也容易诱发猴子生理上的各种疾病。各种因素叠加,很快便诱发了攻击行为。


80027db16b4a2530104b9d89e96525a9.png


网络上,峨眉山猴子抢食物、抢眼镜、抢包包、抢手机的视频不胜枚举。有些猴子甚至直接抓咬攻击人类,造成激烈的人兽冲突,游客们怨声载道。


c10d226f5f0c1201c4ccbb3d89a5d25c.png


此刻的网红狼,正在走“藏酋猴”的老路。如今,已经有一匹新狼加入,在意识到乞食的容易之后,越来越多的狼将效仿该行为,它们甚至可能向人类多的地方聚集以方便乞食。


而一旦它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或是食物不够充裕,很可能演变为像藏酋猴一样,围堵、攻击过路车辆,且狼更加凶猛,造成的伤害也更加严重。


倡导不要投喂和亲密接触

保护自己更保护野生动物


人兽冲突,不只有动物攻击人类或是抢夺人类物品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更为可怕的人畜共患病。


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尤其是受伤的动物有可能携带致病病菌。比如旱獭、鼠兔等可能携带鼠疫病毒;黄山野生猴谷的短尾猴,体内存在猴疱疹B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猴痘病毒等6种病毒。


喂食、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野生动物身上潜在的病毒可能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介等途径传播到人,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有研究人员做过统计,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来源于野生动物。那些我们曾经谈之色变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均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25e5bbcd53b0ec82a6d93be5ff7f8f06.jpg

মাহফুজ আলম ফয়সাল / Wikimedia Commons


与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不只是保护人类自己,也是保护野生动物。


一方面,病毒的传播是双向的,人类不仅可能被传染,还可能把自身疾病传给动物。曾有团队对三个川金丝猴群(神农架的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群、神农架的野生川金丝猴群,以及四川白河国家保护区的野生川金丝猴群)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相比于两个野生猴群,人工投食猴群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都明显更多。人工投食猴群中,人们共发现了十种寄生虫,其中只有阿米巴原虫在野生猴群中也有发现,其余九种寄生虫都是人工投食猴群独有的。


另一方面,投喂等行为对野生动物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戒心不足,被天敌捕食。野生动物一旦变得偏好接受人为投喂,虽然不至于使其完全丧失在野外觅食的能力,但是可能因此会降低对人类的警戒程度。如果投喂的地点处于遮蔽不足,视野开阔的环境,则会提高野生动物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其次,依赖人类,很难生存。动物受到人为投喂的影响,而变得过度依赖人为饲养,甚至有可能导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另外,如果以人类的加工食品投喂野生动物,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油、盐、糖含量往往较高,容易使野生动物的胆固醇过高,且缺乏足够维生素及矿物质。而且,接受人为投喂比起到野外觅食狩猎还要轻松许多,野生动物会因此缺乏运动,进而影响健康。


此外,乱投乱喂行为,也会打破野生动物的进食规律。尤其是向一些动物投喂带有包装袋的食物,会造成动物的肠胃阻塞,给动物带来严重的伤害。


aa6ff28df9b63cdfee29451952e4380d.png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戴强认为,随意干预野生动物生存法则是不可取的。“除非是濒危物种,而且是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否则不建议人工干预。”戴强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动物生老病死、优胜劣汰本来就是自然规律,动物生存自有其法则。狼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应该对它进行保护,但不建议过多救助。而且,此类行为还可能引发动物的依靠性,产生不良后果。


有网友将投喂网红狼与救助被渔网缠住的海龟做类比,笔者认为这并不恰当。海龟被渔网缠住,本质是人类制造的垃圾影响了自然,进行救助不过是在修复人类造成的损害。而网红狼是狼群千百年形成的生存法则进行的优胜劣汰,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不宜过多干涉。


我们能做些什么?


科普博主、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表示:“我愿意相信投喂者的善良,但是善良需要理性的支撑,否则就可能好心做坏事。”如果野狼需要救护,应该报告林草部门进行专业救护,不应该随意投喂。


c7b83053bb20b0854fda552fc910fd51.png


随着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出游活动的增加,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亲近野生动物。可能是出于本能的善意,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亲近自然的欲望,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去摸摸它们、投喂它们,但往往忽略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自以为是的“善举”,正在破坏着人与自然间本就脆弱的和谐。


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缩短心的距离与扩大身的距离并不矛盾,亲密有隙是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基本原则。


那什么样的距离才是合理安全距离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放表示,所谓安全距离,就是野生动物们没有出现任何警惕、逃跑反应的距离。如果人类的行为引起了动物的反应,使它们开始停止自己的觅食、梳理羽毛、求偶或各种各样正常行为时,就说明靠得太近了,这是判断安全距离的一个准则。


怎样才能规避类似投喂行为再次发生呢?


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普通人的相关意识,认识到不负责任的投喂行为及亲密接触的危害;


其次,当地相关部门要认真普法,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增强巡逻、监测力度,遏制乱投喂及亲密接触行为;


再次,当地居民比较了解本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习性,可以加强与当地居民、牧民合作,让他们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此外,社交平台也应做好相关引导,在不恰当行为大肆发散时,予以提醒。比如,今年夏天手持鼠兔拍照风靡一时,后续,在该社交平台上检索“鼠兔”关键词时,平台会提示“尊重自然规律,请勿投喂”。


64bb7e9ac49670ad3d9e1a791b838e94.png


人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要零距离接触,而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生态系统的伟大。如果真爱野生动物,更应该做的是观赏、了解、保护,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互不打扰才是对动物和人类最好的保护。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