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资政建言No.22】刘平阔、吴佳豪:有序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09-18 15:53:27

字号

有序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1.jpg

有序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2.jpg


以下为《有序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文字版全文:


有序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


林业生物质资源包括薪炭林、森林抚育和间伐作业中的零散木材、残留树枝、树叶与木屑等。科学实现林业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农业生物质能源“争粮争地”的弊端,另一方面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巨大潜力,探索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新路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林业生物质能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利用率较低。我国现有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但尚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专用能源林基地。同时,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与巨大的生物质能源潜力仍不匹配;我国农林生物质的能源化率较低,其利用率仅有10%,未来生物质能源化发展潜力巨大。


林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生物质能源生产效率。机械化是我国林业生产的短板,尤其在森林抚育、林间集材与打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加之我国林业能源树种的虽然种类繁多,但可利用的存量仍然不足,而位于山区的林地会受到交通运输的限制,无法满足以其资源进行加工、转化的能源工业化生产需求。


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研发相对滞后,林业资源能源化技术利用相对保守。早期,我国的生物质利用主要为沼气开发;近几年,开始组注重热解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但相关技术却发展缓慢,如:纤维素乙醇、快速热解液化、生物制氢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未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林业生物质能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产业供应链有待完善。林业生物质能领域的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供应链会受到价格波动、原材料不足、原料渠道单一、原料生产及收储运成本居高不下、生物燃油销路少(或不能获得燃油市场准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其可持续供应。


林业生物质能政策支持的稳定性和力度不足。目前,林业生物质能源项目投资回报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市场风险大;因此,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制定的国家电价补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同行业拨付比例严重失衡、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款多年拖欠导致企业运营举步维艰等问题。


可持续采伐和资源管理有待加强。为满足生物质能源需求,我国正面临着乱伐、滥伐、土地使用冲突和不合理的资源管理等问题。若忽视可持续采伐和资源管理,将会导致森林破坏、生态平衡破裂,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质量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应对措施


加强顶层设计,因时制宜、适时优化林业生物质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法律框架,优化整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规划和布局。明确加大对木质素、纤维素的利用程度,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明确提出包含具体准则和指标的可持续性要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可再生能源种类,针对性地对法律条文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以法律法规为依托,保障发展规划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潜力,建立权威且灵活的“碳中和”绩效考核机制。根据“预期指标与约束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从国家、地区、重点领域三个层面逐步建立自上而下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分解落实机制。将发展林业生物质能的相关政策设计嵌入到实现双碳目标的各项配套工具之中,并探索推进、协同、共享、保障等不同类型的政策组合,以便促进“林业生物质能开发”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良性循环。


以低息资金为引,鼓励优良社会资本,积极发挥市场融资渠道功能。林业监管部门应致力于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建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企业和技术研究的项目补助资金;梳理纳入碳市场控排行业贷款存量的能源项目和企业,实施与碳排放挂钩的信贷政策;关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重点单位名单中的拟授信客户的碳排放与履约情况,并将其作为贷款定价的考量因素。


完善补助政策内容、弥补保险政策空缺。放宽示范资金的获取标准,给予大型林业生物质能源龙头企业和小型企业同等的受补贴机会。制定合理的弹性亏损补贴制度,下发明确、合理的补助额度,用以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填补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保险政策的空缺,增强部分中小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改变以发售电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式,鼓励生物质能非电领域应用技术革新与示范。支持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供暖领域快速推广应用;强化非电利用示范(试点)项目;提升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性和产品附加值;提促进县域、农村地区采用生物质能供暖;利用秸秆、畜禽粪污和有机生活垃圾,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生物天然气,解决县域、农村清洁供暖难题。


————————————————


作者简介:


刘平阔,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能源转型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吴佳豪,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能源低碳转型。


编辑:孙铭雨      较对:刘基伟     审核:于法稳


(《资政建言》征稿启事网站:http://www.eco.gov.cn/news_info/61676.html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