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固废 >  正文

全链条治理海洋垃圾污染

来源:环境经济 时间:2023-01-05 12:14:22

字号

当你挽起裤腿,赤着脚丫,踩在软绵绵的沙滩上,尽情享受大海带来的快乐之余,看着海面波光粼粼,蔚蓝向远处绵延,也许还会发现与碧海银滩美好景象不和谐的存在——随处可见的海洋垃圾。

什么是海洋垃圾?


图片

环卫志愿者和海洋保洁员在海滩上清理海洋垃圾

与常见的生活垃圾不同,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或海岸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固体废弃物。海洋垃圾的主要成分包括塑料、玻璃、金属、橡胶、织物、木制品等,而日常生活过程常见的厨余垃圾、粪便、动植物残体等均不属于海洋垃圾的范畴。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滩上,一部分可漂浮在海面上,而其他部分海洋垃圾可能已沉入海底。此外,人们容易将“海洋倾倒废弃物”和“海洋垃圾”混为一谈,事实上海洋倾倒废弃物主要是清洁疏浚物等对海洋环境基本无害的废弃物。

海洋垃圾与塑料污染密不可分

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比例高达80%,最高可达95%以上。塑料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基础材料,已经广泛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2019年全球塑料产量已高达3.68亿吨,随着近年来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导致一次性医疗及防护用品需求的增加,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也快速增长,预计到2035年塑料产量将增加一倍,到2050年塑料产量将增加两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约产生3.5亿吨塑料废弃物,虽然塑料本身具有很好的可回收性,理论上可以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但实际上仅有16%的塑料废弃物得到了回收,另有19%的塑料废弃物得到了焚烧处理,其余塑料废弃物被填埋或进入环境。

由于部分地区垃圾管理不当,导致任意丢弃塑料垃圾的行为随处可见,塑料废弃物造成了土地、河流、海滩和海洋的污染,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沿海国家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因管理不当进入海洋的总量可能高达数百万吨。海洋垃圾约有80%来自陆地,主要来源包括垃圾填埋场、河流和洪水、排水口、非法倾倒、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区、农用薄膜等。海洋垃圾的海上来源主要为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生的破损渔网渔具、绳索、泡沫塑料等,客货船等各类船舶非法弃置的生产生活垃圾等。

由于洋流的作用,海洋垃圾极易漂浮汇聚在大洋环流的中心地带,目前在全球已经形成5个大的环流区垃圾带,其中太平洋环流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状况最为严峻。1997年,查尔斯·摩尔船长驾驶海洋调查船发现了太平洋垃圾带,由沿海国家和船舶排放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洋流的作用下聚集到北太平洋环流中心,据粗略估计,这片“垃圾带”面积约140万平方千米,由400万吨海洋垃圾组成,被形象的描述为世界上的“第八大陆”。

海洋垃圾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危害

海洋垃圾危害海洋生物,并进一步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其中废弃渔具被视为对海洋野生动物危险最大的一类海洋垃圾,原本用于捕捞的渔具丢弃或遗失后,还会继续“幽灵捕捞”行为,并长时间缠绕海洋动物。美国华盛顿海域回收到870个废弃的网具,其中包含32000多只动物,包括500多只鸟类和23只海洋哺乳动物。除经济物种外,许多濒危物种也受到海洋垃圾的威胁,主要是通过吞食或缠绕等方式造成。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一项研究,受海洋垃圾影响的693个物种中,约118个是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物种,包括部分海鸟、海龟、鲸、海豚、海豹和鲨鱼等动物。

海底垃圾会对近岸海域和深海的底栖栖息地造成不利影响,如危害珊瑚礁,损害底栖生物群落等。

海洋垃圾可能被部分海洋生物附着,随着洋流和风力漂流到其他海域,携带的物种可能成为有害物种,从而造成生物入侵。

海洋垃圾漂浮在海面,可能会对航行和海上安全造成危害。海洋垃圾缠结船舶的螺旋桨、传动轴、方向舵或聚集在进水口时,可能会影响船舶的稳定性,限制操作能力,并可能危及船舶的航行安全。

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很早之前就有人注意到了在海滩上存在的小塑料珠,并称之为“美人鱼的眼泪”。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用来描述小尺寸的塑料,并逐渐为人所熟知。目前各界广泛使用的“微塑料”定义是“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

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进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其在紫外线、波浪、风力等作用下,逐步老化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颗粒。此外,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衣物洗涤脱落的纤维、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橡胶颗粒、含塑料粉尘、道路标记材料、船舶涂料和日用化学品中添加的塑料微珠,也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微塑料已经广泛分布在全球海洋环境中,从近岸海域到大洋,从表层海水到深层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从赤道到两极,均有微塑料的分布。在潮汐、波浪、海流等外力作用下,微塑料可以在海滩、近海以及大洋中迁移,因而在海岸带、不同深度的海水、海底沉积物、海冰和海洋生物体等介质中均有分布。

由于微塑料粒径较小,可通过生物的摄食行为进入生物体内,研究表明,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均存在直接或间接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可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并随食物链传递,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从而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海洋垃圾污染如何治理?

面对海洋垃圾污染这一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我们该如何破局?

国际组织和各国在塑料垃圾减量化、塑料回收再利用、引导绿色消费、清理海洋行动等多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全球海洋垃圾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要求成员国在2025年实现“大幅度减少海洋垃圾”的目标。2019年在G20大阪峰会上,各国就“蓝色海洋愿景”达成共识,提出“2050年实现塑料垃圾向海洋零排放”的目标。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一项针对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决议,计划到2024年底前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将涉及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包括海洋塑料在内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近年来,多部门协调联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项任务举措,深入推进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和监管。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从源头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产生。生态环境部加大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监测工作力度,将海洋垃圾监测点覆盖至沿海地级市,在重点河口海湾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以全面掌握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分布状况。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福建省建立“岸上管、海域拦、海面清”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机制,实现岸滩、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治理常态化。环渤海三省一市、海南省均已建立海上环卫常态化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洋垃圾的及时清理和常态化监管。浙江省温州市实施海湾综合治理,落实常态保洁机制,定期开展巡查考核,评选“最美湾滩”和“最脏湾滩”。浙江省台州市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福建省宁德市等地区积极推进海水养殖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把过去传统的渔排养殖改造成环保塑胶渔排或深水网箱,用环保塑胶浮球代替了易风化破碎的聚苯乙烯泡沫浮球的做法,既从源头上加强了丢养殖塑料垃圾入海的管控,又促进了海洋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和海洋垃圾监管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