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 2021年8月09日-8月15日
  • 【第1期】 2021年3月15日-3月19日
  • 【第2期】 2021年3月22日-3月26日
  • 【第3期】 2021年3月29日-4月02日
  • 【第4期】 2021年4月05日-4月11日
  • 【第5期】 2021年4月12日-4月18日
  • 【第6期】 2021年4月19日-4月25日
  • 【第7期】 2021年4月26日-4月30日
  • 【第8期】 2021年5月10日-5月16日
  • 【第9期】 2021年5月17日-5月23日
  • 【第10期】 2021年5月24日-5月30日
  • 【第11期】 2021年5月31日-6月06日
  • 【第12期】 2021年6月07日-6月13日
  • 【第13期】 2021年6月14日-6月20日
  • 【第14期】 2021年6月21日-6月27日
  • 【第15期】 2021年6月28日-7月04日
  • 【第16期】 2021年7月05日-7月11日
  • 【第17期】 2021年7月12日-7月18日
  • 【第18期】 2021年7月19日-7月25日
  • 【第19期】 2021年7月26日-8月01日
  • 【第20期】 2021年8月02日-8月08日
  • 【第21期】 2021年8月09日-8月15日
  • 【第22期】 2021年8月16日-8月22日
  • 【第23期】2021年8月23日-8月29日
  • 【第24期】2021年8月30日-9月05日
  • 【第25期】2021年9月06日-9月12日
  • 【第26期】2021年9月13日-9月19日
  • 【第27期】2021年9月20日-9月26日
  • 【第28期】2021年9月27日-10月8日
  • 【第29期】2021年10月11日-10月17日
  • 【第30期】2021年10月18日-10月24日
  • 【第31期】2021年10月25日-10月31日
  • 【第32期】2021年11月1日-11月7日
  • 【第33期】2021年11月8日-11月13日
  • 【第34期】2021年11月15日-11月20日
  • 【第35期】2021年11月22日-11月27日
  • 【第36期】2021年11月29日-12月03日
  • 【第37期】2021年12月06日-12月12日
  • 【第38期】2021年12月13日-12月17日
  • 【第39期】2021年12月20日-12月26日
  • 【第40期】2021年12月27日-12月31日
  • 【第41期】2021年1月3日-1月9日
  • 【第42期】2021年1月10日-1月16日
  • 【第43期】2021年1月17日-1月23日
  • 【第44期】2021年1月24日-1月30日
  • 【第45期】2022年2月7日-2月13日
  • 【第46期】2022年2月14日-2月20日
  • 【第47期】2022年2月21日-2月27日
  • 【第48期】2022年2月28日-3月6日
  • 【第49期】2022年3月7日-3月13日
  • 【第50期】2022年3月14日-3月20日
  • 【第51期】2022年3月21日-3月27日
  • 【第52期】2022年3月28日-4月3日
  • 【第53期】2022年4月4日- 4月10日
  • 【第54期】2022年4月11日- 4月17日
  • 【第55期】2022年4月18日- 4月24日
  • 【第56期】2022年4月25日- 5月1日
  • 【第57期】2022年5月2日- 5月15日
TOP1IPCC气候报告重磅发布:地球温度12万年来最高 降温行动刻不容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部分《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于8月9日发布。这份报告是2013年以来对全球变暖的首次全球评估。

TOP2湖北随县柳林镇强降雨已致21人死亡4人失联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政府13日发布通报,11日至12日,随县柳林镇发生极端强降雨天气,已造成柳林镇8000余人受灾,21人死亡、4人失联。

TOP3 意大利多地迎来极端高温天气 最高气温或超45摄氏度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意大利绝大部分地区可能迎来本年度最为炎热的一周。该国卫生部预警系统显示,在高温天气达到峰值的8月11日,意大利27个监测城市中有8个将迎来高温红色预警、13个为橙色预警。橙色预警意味着高温及天气状况将对民众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红色预警则意味着这一影响可能持续超过3天。

【TOP4】日本多地暴雨刷新雨量纪录 广岛发布最高级别警报

综合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3日上午8点45分,日本气象厅在广岛县发布了危险度最高的大雨特别警报,当地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和低洼地区被淹等灾害。气象厅要求当地民众保持最高级别的警戒。

【TOP5】《企业碳中和路径图》发布 详解减碳技术“中国智慧”

7月27日,全球首份由联合国机构发布的全面指导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由联合国驻华代表处正式发布。 制定“碳中和”目标、实现公正的零碳未来是一项重要议题,需要各国各地区果断采取行动。报告强调,在零碳之路上,企业的参与至关重要。

【TOP6】央地全面发力 重点行业减碳路径渐明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多个重点行业减碳路径渐明。记者了解到,我国将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的政策体系,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正在对重点行业碳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摸家底”,为其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准备。

【TOP7】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助力全国碳市场行稳致远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金流向,实现尽可能低成本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制度举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运用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充分激励参与主体、增强减排动力,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

【TOP8】黑龙江省低碳企业联盟成立 70余家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加入

黑龙江省低碳企业联盟成立大会近日在哈尔滨举行。联盟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由黑龙江省产权交易集团权属企业黑龙江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起并组建,省内70余家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自愿加入,共同探索黑龙江省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

点评嘉宾

翟盘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点评观点

“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全球升温而加剧。”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告诉记者,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加大、区域气候变化显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

红榜TOP3

【TOP1】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曾经裸露的矿山又绿了
  • 【TOP2】为子孙留下一个鱼肥水美的洞庭湖
  • 【TOP3】朱鹮当空,见证铜川生态环境嬗变

黑榜TOP3

【TOP1】跨区域“一条龙”倾倒危废,11人被判刑并承担158万余元赔偿金
  • 【TOP2】非法炼铝窝点藏身5A景区 4被告人获刑并缴纳补偿金
  • 【TOP3】锡林郭勒查处一起倾倒危废案

第一期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列入中国今后10年乃至40年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和艰苦奋斗方可实现。推进碳中和任重道远, 生态发展正当其时。

第二期

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为倡导文明用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营造节水宣传的浓厚氛围,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借以增强大家节水、爱水、护水的环保意识,切实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期

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期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能源转型变革的战略方向,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设定了新的航标。我国必将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健全完善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期

福岛核事故是迄今全球发生的最严重核事故之一,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上百万吨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此举引发日本国内外强烈质疑。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涉及到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日本此举是侵犯周边国家公民权利的不负责任的决定,绝不能接受。

第六期

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直面全球环境治理困难的强烈担当。面对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第七期

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以去碳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催生基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推动孕育一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国际科技界和全球科学家提供广阔的合作创新空间。

第八期

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守好一库碧水。

第九期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种各样的生物共同成就了我们这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正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第十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十一期

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一抹抹绿色正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今天的中国,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优异的“绿色答卷”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有外国媒体称这是中国的“绿色奇迹”。

第十二期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新文明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强调不同文明应当正视差异、彼此尊重、互学互鉴、和而不同,点亮了通向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第十三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不仅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明确部署,也为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第十四期

仓廪实,天下安。夏至刚过,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夏粮再获丰收,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第十五期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神州大地持续引发热烈反响。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满怀信心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十六期

“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第十七期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碳市场的启动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第十八期

近日,河南遭遇“千年一遇”特大暴雨,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损伤惨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第一时间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派遣救援。目前,暴雨已停,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进行,让我们一起为河南加油!

第十九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期间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十期

近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全力以赴打赢减污降碳这场硬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十一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显示,现代社会对化石燃料的持续依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正在以过去2000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全球变暖,受其影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报告同时指出,要稳定气候,需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第二十二期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产业界、金融界积极行动,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但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苗头,纷纷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炒概念,虚喊口号、蜂拥而上,唯恐落伍,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对此,国家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第二十三期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深入林区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第二十四期

习近平8月3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第二十五期

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的讲话里反复强调,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信心。

第二十六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时强调,能源产业要继续发展,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样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应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把我们的地球家园呵护好。

第二十七期

今年中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一番讲话振奋人心。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协同增效,是总书记一直在考虑的命题。

第28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行业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目标的能源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四是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第29期

世界期待,“春城之约”如期而至,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11日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将全球目光再次引向中国。

第30期

煤炭,关乎工业生产,也事关群众取暖,是民生大事。一段时期以来,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连创历史新高,已经称得上“完全脱离供求基本面”,并持续呈现非理性上涨趋势。

第31期

近日,中国正式成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

第32期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10月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

第33期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廖永林在采访中表示,“三调”成果显示,我们守住了国家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也完成了国家规划所确定的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任务。但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第34期

中美两国是两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必须要把稳舵,使中美两艘巨轮迎着风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第35期

做好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保障城乡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地下水管理条例》正式发布,作为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行政法规,条例聚焦地下水超采、污染突出问题,强化地下水节约保护、超采治理和污染防治。

第36期

近期,多地联合“围剿”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会给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何种威胁?自然传播外哪些因素加剧了外来入侵物种蔓延?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斩断传播链条?关注本期一周观察。

第37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第38期

12月15日,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发生村民违法盗采煤炭引发的透水事故导致21人被困。山西省委书记林武主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坚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抓好非法违法采矿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立即组织开展打击私挖盗采和整治煤矿违规生产等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形成并保持高压态势。要不漏一村、一沟、一矿,滚动式、拉网式、地毯式开展全面排查。

第39期

12月20日,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对此进行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擘画黄河流域发展蓝图。而即将出台的黄河保护法,将是一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律,也将成为我国继长江保护法之后制定的又一部流域法律。

第40期

2021年是生态环境保护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共同经历的,抑或振奋人心,抑或出圈热议的热点事件和关注焦点。这一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由系统谋划进入部署实施新阶段、这一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由重大战略决策向科学系统部署迈出关键步伐、这一年,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征程...

第41期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把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

第42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以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通过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我国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第43期

近日,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附近的火山连续两天发生剧烈火山喷发,并影响到整个泛太平洋沿岸地区,多国发布海啸预警,据悉,本此汤加火山或成为30年来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此后,关于 “火山喷发会改变全球气候”,乃至 “受益于火山喷发,可抵消全球变暖影响、减轻减排压力”等话题引发热烈讨论。汤加爆发到底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几何?看看专家怎么说。

第44期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工程、政策机制等作出总体部署,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值得注意的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这是《方案》明确的要求,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必要之举。

卓越冬奥 绿色先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定承诺:绿色办奥。从场馆建设到基础设施打造,从媒体转播到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应用,从智慧服务到绿色环保材料选择,都以最新科技为支撑,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碳排放全部中和,打造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

第46期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日,《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的出台,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第47期

春回大地暖,备耕正当,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2日重磅发布。《意见》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放到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议题中,这体现了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现了从污染治理到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第48期

近期,受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严厉制裁影响,国际油价升至每桶100美元上方。为给油价降温,国际能源署决定联合释放6000万桶原油储备。俄乌冲突将对全球能源安全带来怎样的影响尚未可知,但毫无疑问,人类需要从此次冲突中汲取应对能源危机的对策。随着俄乌冲突升级,能源安全问题凸显。于此同时,乌克兰危机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也带来了一个严酷的提醒,人类有无数的理由去积极推进脱碳,化石燃料只会增加许多外部成本。

第49期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双碳”目标清晰指引着减污降碳的步伐。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此外,围绕“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等热词展开的讨论越来越多,代表委员们围绕产业转型、生态经济和碳排放、碳交易机制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第50期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低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双碳”目标明确后,各行各业都在制定践行举措的路线图,推动产业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51期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3月23日,备受关注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为我国氢能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更多值得期待的美好图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我国将完备氢能产业链体系,同时可发挥氢储能大规模、长周期等优势,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52期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推动能源创新,当中提到今年目标,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据悉,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光伏新能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重点发展产业,光伏发电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也带动了上游光伏主辅材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下游光伏组件制造的需求增加。

第53期

蓝碳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了海洋生态系统以及由红树林、滨海沼泽和海草床组成的沿海生态系统。和森林和草原一样,蓝碳生态系统也扮演着地球碳汇的角色。作为蓝色低碳能源宝库——海洋能,全球资源储量巨大。2021年,多国通过出台配套政策、推动研究计划,推动海洋能源产业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正通过开发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第54期

国家公园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目前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对于国家公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跳出海南看这项工作,视之为“国之大者”,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再接再厉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第55期

亚洲的碳排放已超全球总量的50%,且仍面临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如何兼顾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亚洲各国的共同选择。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发布的旗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47个亚洲国家中已有25个做出了碳中和承诺,一些国家已经成立了“高级别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监督国家净零排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第56期

促进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继年初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后,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57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十年来最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最突出的实践成果就是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会第三场大会发言人表示,“这是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十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

  • 微博: weibo.com/u/6012681959

  • 头条号: 生态中国网

  • 友情链接
  • 中国政府网 生态环境部官网 自然资源部官网 农业农村部官网 国家林草局官网 水利部官网 国家发改委官网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 央视新闻 央视网 央广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新网 人民日报 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网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碳交易网 北极星环保网 中国水网 中国大气网 中国固废网 中国水业网 国际在线生态频道 澎湃新闻绿政公署 新浪网环保频道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 IPE 《环境保护》杂志 《亚洲环保》杂志 《绿色中国》杂志
  • 关于我们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邮箱  |  chinaecological@eco.gov.cn
  • Copyright © 2012 eco.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生态中国网 京ICP备12047798号-1  Powered by smarta 京公网安备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3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