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成效逐步彰显、影响持续扩大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07-22 10:11:33

字号

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中国碳定价机制的主体形式。7月21日,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期间发布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全国碳市场启动3年,取得哪些进展?又有哪些成效?其建设和运行情况为何受到国内外社会高度关注?根据《报告》内容及公开数据,记者进行了梳理。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发布现场。曾震摄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


《报告》显示,经过3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


202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制度,做到覆盖范围不留盲区、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处罚手段有效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其他配套制度共同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


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报告》总结了我国政府持续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举措。记者注意到,通过优化核算核查方法,对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并由“国家—省—市”三级联审,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组织开展专项监督帮扶,形成问题“及时发现-移交督办-核实整改”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满足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数据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数据质量,2021以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三轮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跨省抽调专家和执法骨干,对分布在25个省、73个城市的538家重点排放单位开展了现场监督。对发现问题进行分类处置、制定销号标准,拉条挂账、逐项整改。同时,持续跟进第一个履约周期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各地累计对数据质量问题实施行政处罚54件,立案处罚并核减配额折合市场价值约14亿元。


透过数据看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63亿吨,累计成交额172.58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报告》公布和分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市场交易情况。《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


全国碳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树立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报告》显示:“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在保障电力行业快速发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通过碳市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2024年4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立足中国实际,我国探索建立了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制定发布中国年度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近年来,我国通过强化制度管理、明确责任义务、优化技术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报告》统计,2023年,我国有50余家咨询机构、45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近100家核查机构为重点排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核查机构服务进行评价,在关于工作及时性和工作质量的1.66万条评价结果中,合格比例达到99.7%。


全国碳市场发展影响持续扩大


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为何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报告》阐述了其中原因。一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国际合作是全国碳市场发展影响持续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我国围绕碳市场制度建设,与欧盟、德国、挪威、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持续开展中欧碳排放交易政策部长级对话,举办“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做好经验分享和互学互鉴,开展形式多样的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夯实碳市场实施基础。中国的碳市场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今天,中国碳市场的创新发展,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