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03-29 09:14:33

字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第一次外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人民至上。人民领袖的“三农”情怀再次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总书记很关注农业科技。咱现在‘科技范儿’种粮,天上‘北斗’帮忙,地上‘大铁牛’作业。”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难忘,“2016年总书记来到咱合作社,察看机械插秧,还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总书记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对农民有感情。”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从基层一路走来,乡村那些人、那些事,装在总书记心里。


  大棚里、田埂上、果树间、农舍前,看账本、话家常,耐心听、细致问。“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爱农重农、兴农强农,深深牵挂。


  一个“悬崖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着。


  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谈到有关这个村的新闻报道:“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曾经的“悬崖村”,村民进出只能靠峭壁上藤条和木棍编成的17段“藤梯”。


  2022年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总书记仔细端详照片,看到昔日摇摇欲坠的藤梯已换成稳稳当当的钢梯,总书记关切地问:“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为了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


  “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


  最深的牵挂,最坚定的决心。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连着乡村振兴这步更大的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业现代化咋实现?


  2020年全国两会,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特别的词——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告诉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总书记的目光看向更远的未来。


  春光融融,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剪枝、清园。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记得真切:“去年10月,总书记来到果园里,和我们拉心里话,询问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并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118个,放眼广袤乡村,这十年,总书记考察过的小苹果、小茶叶、小木耳、小黄花……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乡村未来什么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书记念兹在兹。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风景如画。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向乡亲们、游客们拜年时高兴地说。


  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农家乐又火起来,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水变清、路变畅、网变快,公共设施提档升级,“环境美”携手“生活美”。正在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答卷的村村寨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01 版)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