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黑榜 >  正文

上海小学生写信保住的“云间湿地”被“破坏”?真相来了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03-24 20:16:04

字号

近日,上海松江。曾因新建小学而面临拆除的云间湿地,因云间小学孩子们的一封信被保住。而如今,湿地内的1000 棵水杉正被移栽,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两周前,《新闻透视》接到一个投诉,说在上海松江有人毁林!二话不说,透视记者就赶去了现场。这场景着实令人吃了一惊。


image.png


正如一位附近居民所说,原本茂密的林子被开辟出了两条通道,大量残枝堆在地上。这片水杉林大约种有4500棵树,树下有天然形成的水塘,被称为“云间湿地”。


写信保住的“云间湿地”


202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新校园竟和一片森林秘境为邻。


然而,学校所在的广富林地区这两年迎来大量的人口导入,孩子们听说,校园旁的空地上可能很快就要造起一座新学校,让更多小朋友们就近入学。他们担心,这片乐园,有一天会不会也消失?


带着担忧,萌娃们在老师帮助下,给松江区教育局写了一封信。


image.png

当年孩子们写给区长的信


随后,区教育部门、学校所在的广富林街道以及规划设计单位多次召开现场沟通会,新学校设计图纸几经修改之后,终于酝酿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孩子们的一封信保住了“云间湿地”,留下了一段佳话。


时任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干善军说,“云间湿地是户外的课堂,也是他们探索自然的空间,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坚决保护下来。”


“我看到了真实的白鹭、野鸭和很多湿地的植物,这比我在百度上看到的图片真实多了,有的时候,我们在操场上运动的时候还能看见有鸟儿在操场上玩,我们的学校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湿地在我们学校旁边,空气都是新鲜的,课间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室里看看书,还可以在窗口看一看湿地,每天都有新发现。”


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这片湿地的喜爱。


经过一两年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对教室窗外的这片风景有了很深的感情。每天清晨,很多孩子一到学校就爱趴在窗口,寻找小动物的身影。


然而,城市快速发展和自然秘境保护之间,难免存有矛盾。根据最初规划,连同湿地在内的46亩土地,计划建造一所可容纳35个班级的公办小学。在设计图纸上,12亩的湿地所在位置,是学校运动场所在地。


“这片湿地是大自然的馈赠,只要有可能,我们都想把湿地保护下来!对孩子们来说,这也是最好的生态教育。”时任松江教育局副局长干善军介绍,今年暑假,为了达成孩子们的的心愿,松江区教育局在区发改委、区规划资源局、区绿容局等多个部门支持下,联系多家设计单位现场走访“比稿”,希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操场一定要有,教室也不能少,空间哪里来?设计师想到的办法是——“上天入地”。首先便是拓展出地下空间,将所有停车区移至地下。然而,当设计师还想让教学楼“长高”一点时,却碰到了麻烦——根据有关规定,上海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经过考量,设计师将会议室和教职员工办公室等往上移,虽然大人要多走路,但孩子的学习空间仍能得到保证。


“嗯,心定了!”拿到几经更改的新图纸,干善军感叹,校园的“灵性”留住了!几经腾挪后,校园变得更紧凑,12亩湿地绝大部分得到了完整保留。“可能湿地里还有少部分树木需要移植,我们打算在校园其他空间为它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让树木继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干善军说。


有趣的是,孩子们也正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为“云间湿地”做规划。“嗯,湿地当中要有一条走廊,可以近距离观察湿地。旁边是我们的游戏区,旋转滑滑梯上有一个瞭望塔,秋千上爬着藤蔓,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女孩陆云舒的规划充满各种巧心思,她还提出,要在湿地和棉花地里挖一根水渠,“这样雨水太多就能流到池塘。”李宗芃被同学们票选为“金牌规划师”,他特意在规划图里画出了明显的分类垃圾桶标识,“这样才能保证这片湿地一直干干净净。”


“不要投喂动物”“不要钓鱼”“不要吸烟”“不要摘花”……卢沁则从孩子们为湿地设计的标牌中,看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更看到了他们的思考和成长。


命运坎坷的水杉林


那么现在,这片长着水杉林的湿地,怎么会被“破坏”呢?


image.png


记者决定先去松江区教育局找这位干局长了解下情况,毕竟他是当事人。不过一打听才知道,干局长已经去职。一位负责基建的沈主任给出解释说:“不是砍伐,是移栽,为的是让勘测车进场勘测。”


image.png

树还在,我们就放心了,可是这个解释总让人觉得有哪里不对劲。这幅地块面积很大,而且农地转教育用地之后,原有的农田和房舍都已经拆平,云间湿地只占了整幅地块的四分之一不到。哪儿不能进勘测车,为啥非得大费周章,要在树林里开两条路进出不可呢?看了沈主任提供的新学校规划图,记者似乎找到了原因。


image.png


上面这张图纸,是2021年经过调整后两全其美的建设方案,图纸显示,右边整片水杉林都被完整保留;而学校的教学楼和操场,则向天和地要空间,布局在地块的另一侧。


下面这张是教育部门提供的最新图纸。方案显示,教学楼明显变大,选址也移到了水杉林一侧,并且深入其腹地,把树林面积切掉了两块。


image.png


也就是说,不止这两条通道上的树要移栽,整片水杉林里的4500棵树里,大约要移走1000多棵,来给校舍建设腾空间。对此,沈主任无奈地表示,此前规划的校舍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区域内人口导入的需求,所以只能向树林要空间了。


那么问题来了,迁移这1000多棵树是否要办相关手续,又是否合法合规呢?记者就此事咨询了松江绿容局,得到的回复是:即便这4500棵水杉属于商业林,即便地块已经完成了农转用手续,要移栽,还是需要建设方提交报备手续,明确树木移栽的位置后,方可动手。而区教育局仅仅做了口头告知,并未完成申报手续。


教育部门承认确实还没有完成报备手续,原因是当时这1000棵水杉的移栽地点还没着落,而小学建设又赶着进度,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跨前一步”,先移栽,后报备了。


在媒体介入之后,松江方面表示,他们已经在广富林郊野公园内为这1000棵水杉找好了去处并完成了备案手续补报工作。3月22日,这些树木已经陆续在新家落户。


image.png


教育部门反复强调,尽管移栽了部分树木,但水杉林仍旧是新建学校最大的亮点,他们也会以此教育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然而,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宋坤教授随记者实地走访后却十分惋惜地表示,教学楼与林地穿插建设,再加上添建的步栈道,一方面必然会缩减鸟类栖息地的面积;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生境质量肯定也会有所下降。即便学校能如图纸所示建成,但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未来部分鸟类也不会再把这里作为栖息场所。换句话说,原有的生态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


image.png


宋教授还说,眼下正是鸟儿的繁殖期。从航拍画面上可以看到,树梢上、枝桠间有不少鸟巢,鸟类正在栖息、孵育后代。因此,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考虑,就算要移栽,现在也不是个好时机。


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为什么需要湿地?保护湿地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城市化进程中又该如何保护好湿地?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文指出,人类择水而居,城市临水而建,大江大河之畔,城市相伴而生。城市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对湿地改造利用的过程,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塑造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原有自然湿地的特征。


受城市化影响,城市湿地形成了分布不均、面积较小、孤岛式的湿地斑块,这是城市湿地特有的格局和功能特征。尽管城市湿地生态功能不可避免受到城市化过程等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但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李晓文看来,除了保障生产生活用水、蓄滞雨洪、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外,城市湿地还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和庇护所。


此外,湿地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和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


“不少城市湿地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湿地文化和自然教育等方面价值突出。比如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之一的杭州西溪湿地,通过科学设置科普游线、积极开发湿地研学课程等举措,创新自然环境教育形式,让大家对湿地、湿地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晓文说。


在李晓文看来,城市湿地保护最大的困难在于,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湿地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需要合理保护并为城市提供持续充足的生态服务。


但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大量的湿地,并产生湿地格局破碎化、水体污染等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同时,城市湿地保护修复目标的不确定性及其顶层设计不足,也导致对于湿地的保护成效有限。


“在城市化梯度影响下,不同湿地的功能价值差异明显,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因此,其保护修复必要性和目标也需要具体分析。”


此外,水资源短缺,城市湿地生态用水保障不足、城市湿地保护管理缺乏充分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多部门管理机制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性需求不匹配、城市湿地保护管理尚缺乏有效的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等也是当前城市湿地保护面临的困境。


为实现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李晓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强化城市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系统修复及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和顶层规划,将湿地保护修复融入城市发展;


通过城市湿地公园、小微湿地及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优化城市蓝绿生态空间,促进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的协同发展;


采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湿地修复措施,通过最小人为干预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恢复力;


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慧城市湿地监测与管理平台”;


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及公众参与、市场运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湿地保护强大合力;


李晓文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市是人与土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因此城市也是湿地保护难度最大的地方。


来源:《新闻透视》、中国环境等,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