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论坛 >  正文

我国首届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产业发展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2-12-29 10:53:19

字号

塑料在19世纪初初现端倪。200多年来,这种基础材料为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伴生的污染问题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塑料低碳循环的路径有哪些?如何有效减少新塑料原料使用量和降低塑料遗弃率?塑料产业在减少污染与控制排放方面有哪些技术创新?12月28日,我国首届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产业发展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与会院士、专家、企业家等围绕“生态塑料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次会议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合主办,由中生协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专委会承办。

塑料≠污染物,塑料废弃导致的环境泄漏才是真正原因

“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7603.2万吨,同比减少7.1%,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研究表明不仅81%的沿海地区受到了塑料碎片污染,甚至部分河流湖泊、土壤、鱼类、植物也受到了微塑料污染。”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通过一组数据指出了我国解决塑料污染的紧迫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指出:“塑料材料本身并不等于污染物,塑料污染本质是塑料废弃导致的环境泄漏。应重视塑料废弃物的差异化管理,更聚焦于薄膜和异形塑料等环境泄漏率高、资源回收利用低的品种。与此同时,要科学识别减量、替代、重复使用、回收利用等治理措施的适用场景及优劣特性。”

温宗国认为,在提供相同服务功能时,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往往优于现有替代材料,开展禁限和替代措施需要更加谨慎。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塑料吸管等制品成本远高于普通传统塑料,而且废弃后绝大多数通过环卫清运系统进到焚烧、填埋设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环境效益,反而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生物可降解塑料应优先用于农业等直接产生环境泄漏的使用场景。他进一步指出:“塑料废弃物末端收集和回收利用是塑料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防止塑料废弃物泄漏到环境当中,是塑料污染治理应最先采取的措施。”

塑料产业绿色发展的“硬核技术”有哪些?

“双碳”目标下,我国塑料产业发展亟需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减少污染与控制排放的关键是在新技术支撑下,大力发展可再生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新材料塑料制品,开发废塑料能源化的高质应用技术。

塑料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过程的一大困难是很多塑料是以混合状态(作为塑料合金)应用的,或者使用后是以混合状态存在。如何尽量通过少分拣实现塑料废料的有效循环再利用是一大难题。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谢续明说:“由于高分子材料(塑料)之间一般不具有相容性,不同种的塑料在一起很难有机地混合成为有用的材料。但是通过加入相容剂(类似于使油水混合的表面活性剂),就可以使不同的两种聚合物良好地混合在一起成为塑料合金,其性能往往结合了两种塑料的优点,因此是近几十年来开发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主要手段。我们研究的多功能单体接枝塑料相容剂可用于3种以上组分的塑料合金中,成功制备性能优越的多组分多元塑料合金,可以说为塑料固体垃圾的回收再循环高值利用开启了一道门。”

在本次论坛上,生态塑料“硬核”技术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福海蓝天(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介绍:“目前塑料垃圾处理方式分为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化学回收循环利用法等3种处理方式。其中,化学回收是通过让无法再回收造粒的废塑料隔绝空气,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裂解而回收油品的方法。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观点看,化学回收形成‘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闭合循环,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循环’,是彻底根治塑料污染的最佳手段。只要将固体塑料污染收回液体油品就达到了解决塑料污染,实现循环再生的目的,让油品回归大工业体系。”

北京天罡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罡则从另一个技术角度给出了塑料减碳方案:“塑料由于使用便捷且可循环再生而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塑料和人体一样,也会发生‘老化’导致性能下降,影响使用寿命或影响其再生利用的价值。通过恰当添加千分之几的光稳定剂等防老化助剂,塑料的使用寿命可以大幅延长,也可以使再生塑料的性能显著提高,达到低碳循环的目的,对于‘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落地、建设、运营难,什么原因?

相关资料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和焚化将累计排放5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当前的减碳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塑料有关的排放量可占到总碳预算的10%-13%,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占到一半。由此可见,塑料产业转型升级是全球减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塑料减碳和污染治理,高质化利用、变废为宝是最优选择之一。

李景虹表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是解决塑料回收利用的一大法宝。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废旧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还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他特别指出,近年来,废塑料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到运营的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等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这一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仍需解决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

此外,如何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塑料产业发展“化白为绿”?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功介绍了化学回收“跨相裂解”技术:“将低值塑料转化为化工原料三烯三苯,逐步替代焚烧和填埋,用垃圾替代石油资源。如项目完成工业化,将真正实现塑料污染的彻底治理、碳氢高效利用、化学循环过程清洁。分选回收一吨废塑料可生产乙烯、丙烯、丁烯、BTX约0.9吨,实现产值约7000元左右,全生命周期可减少CO2排放近10吨,减少烯苯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而消耗的石油资源约3吨。”

本次论坛上,将化学循环作为环保型新兴产业及国家塑料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进一步为化学循环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共识。专家介绍,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料应用市场和技术创新非常活跃的地方,废塑料的物理与化学回收技术已呈多型化,关键要算好经济账,“科技加利润”是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毕竟能实现双赢才是王道。

活动最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夏青宣读论坛倡议书:“倡议组成生态塑料低碳循环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倡议实践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七位一体模式,一区一策,效益为本,服务为先。形成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核心力量,跨界融合编制白色污染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标准体系;废旧塑料精准回收,用废塑料变宝新产业支撑垃圾分类攀登低碳循环导向新高度;聚焦技术关键,立即组成联合攻关队伍,用硬核技术说话,推动我国废塑料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合作新模式。”

原题:生态塑料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